胆源性胰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血脂的生理功能及高血脂的危害 [复制链接]

1#

郭治彬教授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血脂结构和组成:

血脂主要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其脂蛋白组成。

血脂以胆固醇脂(CE)和甘油三脂(TG)为核心,外包游离胆固醇(Ch)和磷脂(PL)构成球形颗粒。再与载脂蛋白(apo)相结合,形成脂蛋白溶于血浆进行转运与代谢。根据血脂的密度不同,血脂分为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临床上常用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甘油三酯(TG)。这4种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最重要,因为它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心脑等重要器官多种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

血浆中VLDL、IDL、LDL及载脂蛋白B(apoB)浓度高于正常即为高脂蛋白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AS)。近年来研究证明,HDL、载脂蛋白A(apoA)浓度低于正常,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凡能使LDL、VLDL、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apoB降低,或使HDL、apoA升高的药物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脂蛋白的种类和性质:

脂蛋白的种类和性质

3、脂代谢参数间的相互关系/p>脂代谢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4、血脂的来源:

人体对胆固醇的需求量大约为每天-mg。人体血循环中胆固醇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即饮食摄入和体内细胞合成。其中饮食摄入约占25%(-mg)左右,体内合成约占75%左右(-mg),其中肝细胞合成占20%左右。因此,为控制循环中胆固醇水平也应从这两个环节入手,即控制食物摄入及减少体内合成。

由此可见,虽然决定体内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细胞生物合成,但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也会对此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正常饮食情况下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率仅为30%左右,但是长期大量高胆固醇饮食势必会增加人体血循环中胆固醇水平。

4、脂蛋白的生理功能/p>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CM:将食物中的TG从小肠转运到肝脏

LDL:转运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细胞

VLDL:转运内源性TG到脂肪及肌肉组织

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

5、血脂的生理作用/p>

(1)甘油三酯的生理作用:能量储存,能量产生。

(2)胆固醇的生理作用:参与甾体激素合成,细胞膜构成,胆酸合成。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通过下列机制减轻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

①逆胆固醇运输,增加胆固醇从泡沫细胞的外流,HDL受体介导的吸收使乳糜微粒转变成其它蛋白。

②加速富含甘油三酯颗粒的清除。

③刺激合成前列环素,稳定前列环素。

④抑制LDL的氧化。

⑤抗炎症:减少黏附因子的表达。

6、高血脂的危害:

动脉硬化的发生机制

(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AS,产生CHD等

(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引起的角膜弓

(4)、TG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脂血症眼底改变

(5)、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引起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

(6)、高甘油三酯血症所引起急性胰腺炎

(7)、小而密的LDL通过下列机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①难被LDL受体识别经正常途径清除不充分

②易氧化:氧化的LDL具有内皮毒性

③与蛋白多糖结合力强,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泡沫细胞AS斑块

④对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的抑制作用强

⑤高水平小而密LDL颗粒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7、大量确切和充分的证据显示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早在年德国病理学家RudolfVirchow就提出胆固醇在血管壁堆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假说。年俄国病理学家NikolaiAnitschkow发现喂食高胆固醇饮食的兔子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年美国联邦政府赞助美国国立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启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流行病学研究(FHS),该研究明确证实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此后,大量研究均证实胆固醇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连续正相关,不管在一级预防研究还是二级预防研究中,结果均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越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

近年来,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胆固醇升高,尤其坏胆固醇升高与ASCVD关系最密切。全球进行了许多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结果明确表明,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他汀类药物能稳定逆转斑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事件的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