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这个词语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着悲剧。据《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5%的人曾担心过自己会猝死。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不少人一边担心着猝死,一边却依然“摆烂”,熬夜、久坐、缺乏运动,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那么,长期熬夜、缺乏睡眠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哪些影响?
美国加州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他进行了一项睡眠剥夺实验,给出了令人震惊的答案:个小时(11天),这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睡眠剥夺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兰迪·加德纳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4小时没睡:注意力、判断力、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明显下降,情绪也不太稳定。
48小时没睡:大脑反应变得非常迟钝,开始进入微睡眠,但却不自知。
72小时没睡:出现了明显的认知障碍和幻觉。
11天:记忆力下降到只有1分钟。
当然,兰迪·加德纳的实验是个例,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人。每个人在不睡觉的情况下具体能存活多久还需因人而异。但实验结果也足以说明,长期熬夜、缺乏睡眠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而猝死,正是长期熬夜、缺乏睡眠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猝死,据年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超55万的人因心源性猝死而离开这个世界,这意味着平均每分钟就有人因此去世。猝死往往发生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
哪些人更容易猝死?医生总结了4个特征
什么情况下才算猝死?当谈及猝死时,许多人对其概念并不清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猝死指的是那些平时看似健康的人,由于自然疾病,在短时间内意外死亡。研究显示,猝死的触发因素包括过度工作、劳累、熬夜、吸烟以及饮酒等。
在对例猝死者进行尸体解剖的分析中,《中国急救医学》期刊揭示了猝死的一些规律。
1、心源性猝死是常见类型
分析表明,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比达到57.76%,其次是肺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分别占21.6%和9.21%。
2、高发年龄段为0~6岁
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是0至6岁,这一时期是疾病高发的阶段,加之生活中的压力和不良习惯,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超50%的死因:“太激动”、“太劳累”
研究还发现,超过一半的猝死者在生前经历了极端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分别占26%和25%。此外,还有些猝死者在血容量变化、饮酒、饱食、轻微伤害后猝死。
4、大多有慢性病史
慢性疾病历史在猝死者中也十分常见,其中高血压最为普遍,占7.95%,其次是心脏病和糖尿病,分别占0.02%和2.79%。猝死还可能与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健康问题相关。
至于猝死的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发作、休息或睡眠中以及呕吐。其他症状还包括头晕、恶心、头痛、胸闷和心悸等。
发生猝死,抓住“黄金4分钟”
猝死发生时,迅速进行急救是极为关键的,救治成功率随着急救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有一个关键时段被称为“黄金4分钟”,在这4分钟内采取有效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急救步骤的详细指导,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生命救援技能。
第一步:检查脉搏
判断受害者是否有脉搏,无脉搏通常意味着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这一步骤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关键。
第二步:紧急呼叫
拨打“”求助,这是中国的紧急医疗救援电话。通话中要尽可能清晰地描述现场情况,并询问是否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可用。如果找到AED,应按照设备上的指示进行操作。
第三步:心肺复苏
急救人员通常会在电话中指导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应立即开始并持续进行,直到专业医疗人员到达。记住,如果心脏骤停超过4到6分钟,脑组织可能开始遭受不可逆损害;超过10分钟,可能会导致脑死亡。
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步骤并及时采取行动,可以大大提高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的生存率。
怎么预防猝死,守住7个时刻
《生命时报》曾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日常场景中,人们较易发生猝死。以下是预防猝死的七个重要时刻及其对应的建议:
在饮食上应避免过量,拒绝暴饮暴食。过度的饮食可能引起胰腺导管的收缩,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建议减少饮酒的频率,或者尽量不饮酒。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加快心跳并加重心肌缺血,从而可能诱发心梗等严重健康问题。
当感到需要排便时,不应忍耐。在排便时避免用力过猛,因为这可能引起血压突然升高。
众所周知,吸烟对健康极为不利。吸烟者应减少吸烟量并尽早戒烟。大量吸烟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在长时间坐着工作或学习后,应适时起身活动,防止下肢长时间静止导致静脉血回流不畅。
虽然运动对身心健康有益,但应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运动,以免诱发心梗等健康问题。
在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时,应避免频繁进出,因为人体在经历剧烈温差变化时易引起血管收缩。
#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