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
该版本已锁定
这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
医学术语
胆囊(医学术语)摘要
胆囊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中文名胆囊
外文名GallBladder
位置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梨形囊袋结构
作用浓缩和储存胆汁
组成粘膜、肌层和外膜
功能胆汁可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
分类底、体、颈、管
拼音DanNang
目录
1解剖结构
2组织结构
3生理功能
4胆汁功能
5胆囊疾病
5.1胆道结石
展开
解剖结构
胆囊内面以粘膜覆盖,有发达的皱襞。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襞减少变矮。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窦。类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有斜行、环行、纵行等。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胆囊管连接胆囊,肝胆管和总胆管,胆囊通过胆管与总胆管相连,其粘膜有许多螺旋形皱襞,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内散在少量杯状细胞。固有层内有粘液腺,肌层较厚,以环行为主。
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间隙的宽度可因吸收液体的量而变化,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汁。
组织结构
胆囊粘膜上皮由高柱状上皮细胞衬里,粘膜有许多皱襞,皱襞间有粘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层内,形成许多窦状的凹陷,称Aschoff窦,在该处易发生炎症或形成结石;固有层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肌层和浆膜层之间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内在神经丛。
胆囊粘膜细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细胞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浓缩功能,同时,胆囊粘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症时胆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胆囊粘膜层中,除了一般的细胞外,尚有属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肽类激素(APUD系统)的内分泌细胞,其生理学上的意义尚未确定。
胆囊管的层次与胆囊壁相同,但有以下两个特点:①胆囊管近胆囊颈的一端,粘膜呈螺旋瓣样皱襞,而近胆总管的一段则内壁平滑。②胆囊管的肌纤维构成环状带,称为胆囊颈括约肌。这些特点有助于规律性地控制胆汁进入与排出。
生理功能
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无科学依据的。胆囊有什么功能呢?胆囊和胆道系统(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胆汁功能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之前人们都认为,如果因为某种疾病需要切除胆囊,对人体整体功能影响不大:①胆汁可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②机体功能可通过代偿而适应。
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胆囊的重要性,胆囊切除后,胆道内胆汁的逆流现象增多,因而胆道感染的机会也增加,空腹时胆汁也会连续进入肠道,没有食物和胃酸中和,胆汁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逆流入胃,胆汁中的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害很大,会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严重时患者会现出现剑突下烧心样疼痛,呕吐胆汁和出现体重明显减轻的症状。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胆汁中的胆汁酸在肝肠循环加快,次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生成增加,它们的代谢产物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因而大肠癌的发病率会增加,所以胆囊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切为好。
胆囊疾病
胆道结石
胆石症是胆囊、胆管内晶体的集中沉淀,如结石位于胆囊,叫做胆囊石病。如结石位于胆总管,叫做胆总管石病。
胆石症在特定人群中的妇女最常见,如美国土著人。胆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西方饮食和遗传素质。美国,20%超过65岁的人患有胆石病,但大多数无症状。每一年,大约超过50万的人作外科手术取石,其中大多数因为出现症状而行手术。
多数胆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尽管部分是由钙盐构成。胆汁含有大量胆固醇,通常状态下以液体形式存在,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时,胆固醇成为不溶性的,由胆汁中析出沉淀成石。
大多数胆石在胆囊内形成,大多数胆管结石系由胆囊移动而来。胆管内结石形成系由于胆汁流速变慢、淤滞而致,如胆管有狭窄或胆囊切除术后。
胆总管结石能导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胆总管感染(胆管炎),胰腺炎或肝脏炎症。当胆道系统梗阻时,细菌繁殖迅速形成胆管炎症,细菌可扩散至血流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感染。
胆囊结石
如果胆囊内结石引起反复疼痛,调整饮食也不能减少发作,医生可建议作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不会引起营养缺乏,手术后没有饮食限制,手术死亡率约为0.1%~0.5%。手术中,医生可查明胆总管内有无结石。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可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应采用外科手术或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取出结石。采用ERCP,内镜(带有外科附件的可弯曲可视性管道)经口插入,通过食管、胃进入小肠,经置入奥迪括约肌的小管注入造影剂。用一种叫括约肌切开术的方法,切开括约肌的肌肉,开口增大足以使堵塞胆管的结石通过并进入小肠。90%的病人ERCP检查和括约肌切除手术是成功的,死亡率小于0.4%。3%~7%的病人出现并发症,较腹部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胆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胆管再次狭窄,结石复发。胆囊结石不能经ERCP取出。
60岁以下、已行ERCP和括约肌切开的病人,反复发作胆管和胆囊问题者,应选择性切除胆囊,否则,在今后数年内,它们有可能发生急性胆囊疾患。ERCP方法能去除大多数结石,如有结石残留,这些残石能随后经已作永久性括约肌切开术的开口排出。任何残存结石均能在经外科手术插入胆管中的引流管拔除之前用内镜取出。
胆管炎临床表现多以持续性高热,伴有寒战、腹痛,肝区不适、隐痛、放射到胸背部、肩胛部,酸、胀等不适,上腹部剑下疼痛。疼痛位置多数不准确,但疼痛呈持续性的、夜间加重,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肝外胆管结石梗阻时可有*疸或*疸加重。形成支气管瘘时可有胆汁样痰液。
对于胆管炎的治疗,建议使用清胆消痈方进行治疗,具有清热解*、消痈排脓、利胆退*的功效。
饮食护理
①少吃含脂肪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尽量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②限制含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鱼子、蛋类、蛋*、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
③饮食以蒸煮炖烩等清淡为佳,切忌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④增加摄入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⑤宜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⑥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增加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积。
⑦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引发胆绞痛。
⑧忌烟酒,及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如辣椒、芥末。
生活护理
①患者用药应有医生指导。对肝胆有害的药尽可能少用,对滋补品、保健药、茶饮等要慎用。
②根据身体状况,加强身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进行适当的锻炼,但不可过于疲劳,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护机体和肝胆功能。
③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要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心态,尽量避免或减少引起情绪波动的各种刺激活动。
胆囊息肉
通常临床上所称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
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方法和保守治疗(饮食注意,护胆调息方调理)。
胆囊炎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壁的炎症,通常由胆管梗阻的原因诊断胆囊颈管结石引起,同时引起突然发作的剧烈的疼痛。
至少9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伴有结石,少数情况下,细菌感染可引起炎症。
没有结石的急性胆囊炎是一种严重疾病,易发生在创伤、手术、骨折、广泛感染(败血症)和一些严重疾病(特别是一些长期接受静脉营养的病人)之后。这些病人通常在出现突然的、剧烈的疼痛前没有胆囊疾病的记录。一般而言,病情非常严重,能导致胆囊坏死或穿孔。需立即行外科手术切除胆囊。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时期的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尖锐腹痛。
损伤的胆囊壁厚,收缩,变小,胆囊壁大部分由纤维成分构成,胆囊内壁出现溃疡和瘢痕,胆囊内含有胆汁液,后者常常阻塞胆囊颈管。这种情况一般由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引起损害与修复交替进行所造成。
胆囊炎的处理—蒲草清胆方,清热解*,凉血止痛,消痈散结,利胆消炎。
胆管肿瘤
除胆石外,癌症是胆管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数癌症起源于胰腺头部,而胆总管穿行其中,其次是起源于位于胆总管和胰腺管联接部位胆管本身,胆囊或肝内胆管。相当少见的情况下,胆管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压迫导致梗阻,或者被因淋巴肉瘤而肿大的淋巴结压迫引起,胆管的良性肿瘤也可引起梗阻。
影像学应用
探讨组织谐波成像对胆囊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68例胆囊病变的基波成像和组织谐波成像结果。结果用组织谐波显像观察胆囊病变时图像显示清晰,分辨力优于基波显像,特别是对胆囊小息肉的二维显示尤其清晰。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改善二维图像质量,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率。
用组织谐波成像技术对68例常规基波成像显示欠满意的胆囊病变进行超声对比观察,旨在探讨组织谐波成像在胆囊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胆囊在人体的位置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胆囊病变68例患者因常规基波显像(FI)不满意而选用组织谐波成像(THI),结果63例经手术证实。仪器采用GEVV7及ALOˉKA超声诊断仪,腹部变频探头。
1.2方法患者平卧或左侧卧位,首先常规用基波显像观察胆囊,不满意者改用组织谐波显像观察,仪器的其它条件及切面均保持一致,观察后对比分析,并追踪观察,已行手术的与手术结果对照。
2结果
68例患者中基波成像显示胆囊腔内结石25例,可疑7例;胆囊可疑壁内结石3例;胆囊息肉25例,可疑3例;胆囊占位4例,可疑1例。所有观察的患者胆囊壁均显示毛糙,囊壁及壁内病灶显示欠清晰。11例胆囊底部出现伪像,致胆囊底部息肉及壁内结石显示不清晰,改用谐波成像后同部位同切面观察以上病例,胆囊底部伪像消失,可疑病灶二维图像显示清晰,明确查出胆囊腔内结石32例,壁内结石3例,胆囊息肉27例34息肉,胆囊占位5例。排除1例可疑胆囊底部息肉患者。以上病例中5例壁间结石患者追踪观察超声诊断结果一致。63例患者术后追踪与手术结果相符。
3讨论
组织谐波显像是新开发的新的超声诊断技术,是应用超宽频探头,发射低频基波,选择性接收并放大组织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的二倍于基波的谐波成像,达到提高信噪比,改善超声分辨力,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目的。常规基波显像易受腹壁含气组织的干扰,易产生傍辨和混响伪像,影响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应用组织谐波成像在观察胆囊病变时基本消除了胆囊前壁多次反射和切面厚度效应伪像,清晰显示结石、息肉及弥漫性胆囊壁增厚和胆泥、占位等,小胆石后方清晰锐利的声影使之易与息肉鉴别据本组病例观察分析:胆囊病变绝大部分在基波状态下可以基本明确超声诊断,本组54例,占79%;另14例占21%的患者在基波状态下显示不清晰后而改用谐波成像观察,伪像消失,显示清晰,特别是胆囊底部和胆囊前壁病变者效果更加,肥胖者尤为明显。实践证明:组织谐波成像简便实用,只要仪器有此功能,按下或旋转此功能键即可进入谐波状态,对基波显示不清晰的病变,能明显改善二维图像质量,提高分辨率及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率。所以组织谐波成像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胆胃同时治疗
在人体内胃和胆是相连的,胆是为胃服务的,当胃里有需要用胆汁分解的物质时(油,高蛋白等),胆就分泌胆汁,分泌出的胆汁流进胃里参与胃的消化工作,所以胆的活动是受胃的引导,如果胃胆固醇结石在胆囊内沉积不好,胆汁的分泌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胆汁分泌的不正常也会影响胃的消化,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不适症状。
切除胆囊会影响消化功能吗?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么,一旦因胆囊病变而切除其胆囊者,会不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和身体健康呢?
其实,这种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他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做了胆囊切除术,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失去了胆囊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但对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无较大影响。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差别不大。胆固醇结石的病人在切除胆囊后,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会慢慢增加,这样就能使手术前的过饱和胆汁逐步变成正常胆汁。因此,只要在切除胆囊时已将胆管结石完全取出,胆固醇结石就不会再复发。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和消化吸收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没有必要担心顾虑。
再者,胆囊切除后,胆管壁会增厚,胆管的粘液腺会增多,胆管经常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储存浓缩胆汁功能,同时也不致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术后不必忌食荤油。如果人体摄入脂肪过少,对身体并无益处,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补偿功能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动物脂肪和鸡蛋的摄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
胆囊切除后果
切除胆囊后,胆总管会出现代偿性扩张。如此功能丧失,将出现类似胆绞痛和不适感。切除人的胆囊后果表现为:①厌食脂肪性食物,由于没有浓缩的胆囊胆汁进入小肠,肠内的胆汁酸量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见吸收),所以摄入较多脂肪时,将出现脂肪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厌食脂肪性食物;②胆汁酸池减少,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次数增加,结果肠内胆汁酸量下降不致过多;③胆汁内次级胆汁酸含量增多,这是由于切除胆囊后,初级胆汁酸进入肠腔的量增多,肠内细菌作用所产生的次级胆汁酸量也增多并被吸收再进入胆汁的缘故;④胆汁中胆固醇减少,胆固醇由饱和变成不饱和状态,这对于防止胆固醇结石再生成是有利的。
胆道术后应作哪些处理
(1)术后体位:除休克病人以外,胆道术后的病人均应采取半卧位,既有利于小网膜囊孔附近的腹腔引流,又有利于病人呼吸;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有意义。
(2)术后禁食:禁食至术后3天肠蠕动恢复时为止。肛门有排气后即可进流食。如系胆肠内引流手术,则依据病情禁食时间亦可适当延长。
(3)静脉补液:一般成人每天补液总量可按ml左右计算,外加胃肠减压的吸引量及胆汁引流量。如有高热,液体总量还需适当增加。
(4)维持血压平稳:施行广泛的肝胆管手术时,术后的引流渗出较多,应注意避免发生循环血容量不足。在重度梗阻性*疸的病人,脉率慢,故脉率对低血容量的反应不如无*疸的胆囊空肠y形吻合术病人那样灵敏。
(5)保持足够的尿量:保持尿量在有梗阻性*疸的病人特别重要,尿量一般应保持在每小时60ml左右,若尿量不足,可使用甘露醇溶液,当液体量已补充足够量后,亦可给予速尿10~20mg。避免当病人因低血容量少尿时大量用速尿维持尿量。
(6)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胆道感染时厌氧菌感染常见,手术后抗生素宜与灭滴灵联用。胆道感染时的厌氧菌多为类杆菌属的细菌。
(7)对于复杂的大的肝胆管手术,术后每天可用地塞米松5~10mg,3天内停用。
(8)营养支持:对手术后1周以上不能进食的病人,可行深静脉补充营养,最常用的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至上腔静脉。手术时亦可作穿刺肠造瘘,以补充营养。
(9)腹腔引流的管理:小网膜囊孔附近的烟卷或胶管引流,术后如无大量胆汁样渗出液流出,可在2~3天后拔除。
(10)各种胆道引流管的管理:对胆道引流管宜妥加保护,以防移位、脱出或更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高位胆管狭窄修复手术后的病人,过早的支撑引流管脱出,可导致手术的失败。
词条标签:
疾病、医学术语、医学
慢性胆囊炎
该版本已锁定
摘要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约25%的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其发病基础是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胆囊炎是由细菌、病*感染或胆盐与胰酶引起的慢性胆囊炎。
英文名称chroniccholecystitis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多发群体肥胖者、高脂饮食者
常见发病部位胆囊
常见病因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胆囊结石
常见症状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恶心、嗳气、反酸、腹胀等
传染性无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病因
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与急性胆囊炎一样,胆囊结石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小发作,即慢性胆囊炎与急性胆囊炎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
2.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在尸检或手术时发现,占所有胆囊病变的2%~10%。
3.伴有结石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又称瓷瓶样胆囊,结石引起的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钙化而形成,钙化可局限于黏膜,肌层或两者皆有,多见于65岁以上的女性病人。
4.*色肉芽肿样胆囊炎少见,系由胆汁脂质进入胆囊腔的结缔组织致炎性反应而成。
临床表现
慢性胆囊炎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型
患者有胆囊炎病史,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一致。
2.隐痛性胆囊炎
长期出现右上腹隐痛。
3.餐后上腹饱胀、嗳气。
4.无症状型
只在手术或尸检时被发现。
检查
收集十二指肠引流液进行胆汁检查,可发现胆汁内有脓细胞,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沉淀,寄生虫卵等,胆汁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1.B超检查
最有诊断价值,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结石和胆囊收缩情况。
2.腹部X线平片
可显示阳性结石,胆囊钙化及胆囊膨胀的征象;胆囊造影可显示结石,胆囊大小,形状,胆囊收缩和浓缩等征象。
3.口服及静脉胆管造影
除可显示结石、胆囊大小、胆囊钙化、胆囊膨胀的征象外,还可观察胆总管形态及胆总管内结石、蛔虫、肿瘤等征象,对本病有诊断价值。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及B超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症状轻、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可选用非手术治疗,低脂饮食,长期口服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熊胆胶囊、利胆素等,腹痛时可用颠茄类解痉药物对症治疗,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患者症状重或反复发作胆绞痛,伴有胆囊结石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词条标签:
科学百科疾病症状分类、自然、科学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词条已锁定
胆管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往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因此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年Vater首例报道,年Douglas对其症状学和病理牲作了详细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通过胆道造影发现扩张病变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部位形态数目等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1]
目录
1概述
2病因
3症状
4检查
5治疗
1概述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AbnormalPancreaticocholangSynoflowSyndrome)也称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
由于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不足,可引起特异的凝血过程异常,严重缺管道时,常可表现为自发性的出血,如全身瘀血斑,血肿,胃肠道出血,鼻出血以及关节,肌肉,颅内出血,部分患者有经常腹痛,血中胰淀粉酶增高等胰腺炎的症状。
2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仍不清楚,对此假说繁多,大多数病例被认为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先天性因素具有两个方面:
1.胆管壁薄弱,有认为管壁的支撑组织存在先天性缺损,或存在异位胰腺组织使管壁处于低张状态。
2.胆总管远端梗阻,致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引起扩张。
梗阻原因可以为先天性闭锁,或在胆管发育期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产生狭窄;有人认为系胆总管远端自律神经不平衡而发生痉挛,或Oddi括约肌的神经肌肉共济失调所致;还有人认为系由胆总管十二指肠连接部成角,产生瓣膜样结构,而造成梗阻。引起胆总管囊性扩张的后天性病变,可能有炎症瘢痕、结石、胆管内或其周围肿瘤以及肿大的淋巴结等。新生儿肝炎可引起胆管上皮损害,导致胆管闭塞及其周围纤维化。胰腺的分泌压大于肝分泌胆汁的压力时,可使胰液易于逆流进入胆总管而引起炎症;胰腺炎或壶腹炎是引起胆总管远端梗阻的常见原因。总之,一般认为胆总管囊肿是管壁薄弱与远端梗阻二者结合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胆总管囊肿的分型方法不一,但多数趋向于分为3型:
1.普通型为最常见的一种,占80%以上,胆总管呈梭形或动脉瘤样扩张,末端狭窄,肝内胆管通常为正常状态,胆囊与胆囊管一般包含于囊内,也可以限于胆囊管以下的胆总管呈囊性扩张。
2.憩室型比较少见,从十二指肠壶腹部上缘至胆囊管下端,胆总管壁的一侧出现憩室样囊肿,其余胆管均属正常或轻度扩张。
3.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亦称十二指肠内胆总管囊肿或Vater壶腹囊肿,是极少见的一种。
囊肿呈圆形,位于胆总管一部或全部,大小不一,内径2~25cm,容量由数ml至万余ml,容量最大者为ml。囊壁可因炎症而肥厚,厚度1~10mm。壁内一般缺乏完整上皮,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见散在柱状上皮细胞、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常存在炎症反应,可能有出血点甚至溃疡。囊肿远端胆管狭窄,或为囊肿压迫而成角。囊内含稀薄棕色液体,一般无菌;完全梗阻时,因肝功能不良,胆汁可呈白色;继发感染后色泽变深而混浊,可培养出大肠埃希杆菌。囊内偶见结石,但比想像的少见;而合并癌瘤者在胆管囊肿的病例中为2.5%,比不存在囊肿者的胆管癌的发病率(0.%~0.%)高得多,而且一般发病年龄较轻,平均为32岁,确诊后其平均存活时间为8个半月。胆囊通常较正常小,有时亦可增大。肝内胆管可以正常或轻度扩张,有的合并肝内胆管囊肿,并存在肝纤维化。肝脏可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而淤胆肿大,甚至发生胆汁性肝硬化,从而引起门脉高压症。亦可因门脉直接受囊肿压迫,而产生门脉高压症。囊肿感染可引起肝内胆管炎,甚至多发性肝脓肿,以及大肠埃希杆菌败血症。囊肿破裂,或因试探穿刺发生漏泄,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3症状
症状多出现于儿童和成年期,据统计25%的病例在生后第1年作出诊断,60%在10岁前作出诊断,23%是在40岁以上才作出诊断,年龄最大者为78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痛、右上腹肿块和*疸,称为胆总管囊肿三联征,但仅占总数的1/3。55%~60%的病例有腹痛,60%~75%有肿块,65%~80%有*疸。临床表现颇不相同,可以完全不痛,或为上腹部能耐受之钝痛,甚至是右上腹剧烈绞痛。*疸是最常见的症状,在儿童往往为最先注意到的症状,可为间歇性或进行性;婴儿进行性*疸,应考虑到先天性胆道闭锁。*疸重者可有皮肤刺痒、粪便灰白,尿暗黑色为胆汁尿的表现,*疸程度与胆道梗阻和感染程度有直接关系。上腹或右季肋部可触及肿物,大的可占全右腹部,扪之有囊性感,固定不活动,小型囊肿可稍有移动。发生感染后,则出现明显触痛和反跳痛。如果是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则同时有十二指肠梗阻症状。此外,尚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以及体重减轻等,发生感染则有寒战、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
根据患儿幼年起间歇出现典型的腹痛、*疸、腹部包块三大症状应考虑本病,但部分不具有三大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CT和胆道造影等做出诊断。
4检查
肝功能试验:查明*疸的性质,对术前诊断亦属必要。大多数患者血、尿及粪的检查呈阻塞性*疸所见。梗阻性*疸的一系列检查均为异常,包括血清胆红素,主要是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也升高。可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肝功能不良的表现。少数患者各项检查指标可基本正常。合并囊肿内感染者可见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的炎症改变。
本症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尤其是梭状形者病程中被发现血、尿的胰淀粉酶增高,而被误诊为单纯的急性胰腺炎。临床实际病例中确有合并胰腺炎者,但多数病例为由于胰胆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会反流入胆管、甚至肝内胆管,在毛细胆管中胰淀粉酶可通过肝静脉窦而反流入血循环所致,多非真性胰腺炎。
1.X线检查对诊断帮助很大。上腹部平片可见较密肿物阴影,胃肠X线钡剂造影或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见胃受压向左前移位,十二指肠向左前下方移位,十二指肠弯增大。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肝曲向前下方移位。胆囊造影经常失败,当血清胆红素大于3mg/dl时,口服或静脉造影均无显影可能;只有在未出现*疸之前,静脉胆道造影还可能有价值。小的囊肿可望得到显示;大的囊肿则因造影剂被稀释而不显影。经皮肤肝穿刺作胆管造影,可能证实胆总管囊性扩张,但有泄漏胆汁的顾虑。经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插管造影,如能成功,对诊断胆总管囊肿最有价值,但50%的病例术后有淀粉酶升高,个别病例可因诱发胰腺炎而死亡。术中作胆管造影,最为有效,能描绘出囊肿的轮廓与肝内胆管状态,对决定治疗方案可提供有利的根据。
2.超声波检查可发现恒定的液平段。断层显像仪能可靠地显示出腹腔囊肿的位置和大小。肝脏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识别肝内胆管状况,以及胆总管囊肿的位置和大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大面积无血管区,提示囊肿所在位置。
5治疗
(一)治疗
1.炎症发作期治疗。
(1)禁食及胃肠减压,可减少胆汁和胰液分泌,减轻胆管内压力。
(2)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胆道感染常见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的肠道需氧菌和厌氧菌,以杆菌为主,可选用头孢菌素和甲硝唑等。
(3)腹痛明显者可适当用抗胆碱能药解痉。
(4)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阻塞性*疸、早期肝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可先行经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或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初步减*和控制感染后再选择手术治疗。
(5)血清淀粉酶升高者按胰腺炎处理。
(6)积极防治休克,包括输血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监测生命体征等。
(7)加强护肝、营养支持治疗。补充各种脂溶性维生素(A、D、K等),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2.手术治疗一旦作出诊断,即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不外乎引流和切除术。憩室型与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型原则上应尽量采用切除术;只有普通型因囊肿太大,切除有困难,可能损伤周围重要组织,或在急性感染阶段,只有采取引流术。引流术分外引流与内引流两种。外引流容易招致低张性失水、酸中*、电解质紊乱,故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感染严重或全身情况太差,才在紧急手术时,经胆囊插管或作囊肿袋形缝合,待全身情况好转以后,再建立胆肠通路。内引流术有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囊肿胃吻合术和囊肿空肠吻合术,但容易引起胃肠内容逆流,导致上行性胆管炎。故有人主张用胃大弯作成一管再与囊肿吻合;更普遍的是作Roux囊肿空肠Y型吻合术,利用一段长30cm、去功能的肠管与囊肿作端对边吻合,70%~80%的病例能达到满意疗效。囊肿肠吻合后,如果发生上行性胆管炎,多引起吻合口狭窄,并容易发生结石,还可因炎症刺激而继发恶性变,常需再次手术,这说明行囊肿初期切除术是比较理想的。但切除术的死亡率高,故有的作者主张在重要结构部位,只切除囊壁的内层,而保留囊壁一层薄的外膜,作囊肿全切除,再将囊肿近端的胆管与空肠Y型支吻合,或作胆管对端吻合加作Oddi括约肌成型术。即使不能做到囊肿全切除,至少应争取尽量切除大部分囊壁,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内引流术的手术死亡率较低,但术后罹病率高;囊肿全切除术后的罹病率低,手术死亡率已从50%下降至5%左右。术前正确诊断率愈高,手术的死亡率愈低,年术前正确诊断率只有3%,目前已提高到70%~80%,因此手术安全性已显著升高。肝脏移植术的发展使肝内外胆管闭锁的预后有了改观。
(二)预后
随着正确诊断此技术的提高,目前此病的病死率已大大降低。肝脏移植术的发展使肝内外胆管闭锁的预后有了改观。
参考资料:
1.
什么是胆管扩张症
词条标签:
疾病健康医疗囊肿
阻塞性*疸
该版本已锁定
摘要
阻塞性*疸
胆道系统阻塞时,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而使胆红素返流到血液引起的*疸,称为阻塞性*疸。梗阻部位可在肝内或肝外,有完全性梗阻和不完全性梗阻。常见的病因有毛细胆管型肝炎,胆石症、肝癌、胆管癌、胰癌、胆道蛔虫症等。
目录
1疾病定义
2阻塞性*疸病史
3病因
4疾病症状
5疾病病理
6易发人群
展开
疾病定义
疾病CT阻塞性*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疸。
阻塞性*疸病史
30岁以下以肝细胞性*疸为多见,而中年(40岁以上)有右上腹绞痛或*疸史者多见为CBD结石阻塞性*疸或肿瘤阻塞性*疸。阻塞性*疸进行性加重或有明显波动者应考虑到肝内外梗阻;阻塞性*疸尤其是恶性梗阻性*疸多见皮肤瘙痒,而肝细胞性则较少见。肝外阻塞性*疸较深,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
TSB:阻塞性*疸肝内梗阻一般少见umol/L,阻塞性*疸肝外梗阻可达.2-umol/L,且少有波动;阻塞性*疸AKP:肝外梗阻或高较明显,恶性梗阻更为明显;阻塞性*疸ALT:梗阻性一般U,而肝细胞性多U;阻塞性*疸严重时粪胆原排出明显减少;粪便可呈陶土色。
病因
任何原因,只要使胆管受到阻塞,就会产生阻塞性*疸
一是良性的病因,像是最常见的
(1)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Mirrizzi’syndrome)石头阻塞了胆管,造成胆汁无法排入十二指肠。
(2)慢性胰脏炎病人形成胰头部假性肿瘤,从外而内压迫胆管。
(3)胆管因发炎或手术后造成之狭窄。
(4)其他如罕见的胆道出血(hemobilia),血块阻塞了胆管,造成*疸;肝吸虫或误入胆道的蠕虫等。
另一是恶性的病因,如
(1)胆管本身或胆囊的恶性肿瘤(胆管癌)
(2)胰脏头部癌
(3)华特壶腹癌──即十二指肠乳头癌
(4)肝癌栓塞子(tumorthrombus)堵住胆管─即所谓的*疸型肝癌
阻塞性*疸发病机制(5)癌症病患胆管旁之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
疾病症状
疾病分析皮肤呈暗*或绿褐色,因胆盐在血中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搔痕。因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而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胆道阻塞后,肠道内缺乏胆汁酸、胆固醇等,加以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临床上可表现为脂肪泻、皮肤*色疣、出血倾向、骨质疏松等:癌性阻塞者尚可出现Courviosier征。
疾病病理
病理学检查可见汇管区和肝血窦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易发人群
多见于肝病患者常发。
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肝炎;肝硬化;
诊断鉴别
(一)诊断要点
对于肝癌诊断已明确的患者,本病的诊断不难,肝癌患者出现皮肤、巩膜、小便*染,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或未见皮肤、巩膜、小便*染,仅有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即可诊断。血中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尿胆红素阳性,见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为阻塞性*疸;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以结合性胆红素为主,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增高,为肝细胞性*疸。
(二)鉴别诊断
对于肝癌诊断尚未明确,以*疸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须与胆管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壶腹肿瘤鉴别,肝癌的*疸常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出现于肝癌晚期,伴有右上腹胀痛,多有血AFP浓度升高;而胆管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壶腹肿瘤多无肝炎、肝硬化病史,仅以无痛性进行性*疸为首发症状,血AFP浓度多正常,腹部B超、CT、MRI、PTC(经皮穿刺肝胆管造影)、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核素胆系造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以上疾病的鉴别。
实验室诊断
生化学和免疫学的癌瘤标志,如癌胚抗原(CEA)、CA19-9、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有助于癌性阻塞的病因诊断,但均非特异性。血液:血清转氨酶一般无明显增高,在伴有继发性肝细胞损害时可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在完全性胆道阻塞时,可达/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疸常呈波动性;癌性*疸常呈进行性加深,但由壶腹癌所致者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疸有短暂的减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胆固醇(胆汁酸和脂蛋白-X(LP-X)等均有显著增高。尿: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在胆道完全阻塞时,尿胆原可消失。
影像诊断
腹部X线平片、胆囊和胆道X线造影、腹部B超和腹部CT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均有助于阻塞性*疸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治疗用药
肝泰乐;益肝灵;门冬氨酸钾镁;辅酶A;三磷酸腺;茵陈蒿汤加减;隔下逐瘀汤加减;茵陈术附汤加减
阻塞性*疸的病因那些情况会被误认为*疸
有一种假性*疸称为胡萝卜素血症(carotenemia),是因为摄取胡萝卜素太多或甲状腺功能不足,看起来皮肤**的,但不是真的*疸,必须加以区别。另外,居住在海边的居民,常因日照与风吹之故,眼白部有*红之眼翳,会被误认为巩膜呈现*疸。
词条标签:
科学、疾病、医学术语
肝内胆管结石
该版本已锁定
摘要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
英文名称calculusofintrahepaticduct
所属科室外科
主要病因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胆汁滞留
主要症状疼痛、寒战、发热、*疸,肝肿大、压痛
传染性无
英文别称intrahepaticbileductstone
目录
1名称
2概述
3流行病学
4病理生理
5发病机理
6临床症状
展开
名称
疾病名称:肝内胆管结石
所属部位:腹部
肝内胆管结石就诊科室:肝胆外科外科
症状体征:腹痛
腹部肿块
概述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流行病学
该病多见于远东及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约16.1%。
病理生理
左右肝管汇合形成肝总管。右肝内胆管分为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左肝内胆管分为左内叶肝管及左外叶肝内胆管结石肝管。肝内胆管结石易发生于左肝管起始部,肝管狭窄伴管腔扩张、堆积结石。还多见于右前、后肝管汇合成右肝管开口处,胆管结石堆积。正常胆道在PTC、ERCP时直径0.7~1.0cm,管径0.06cm考虑硬化性胆管炎,管径1.0cm考虑胆道梗阻,病因为胆管结石、肿瘤、乳头良性狭窄等。肝内胆管轻度狭窄指胆管最大直径超过最小直径1倍以下。重度狭窄指胆管最大直径超过最小直径1倍以上。
肝内胆管结石几乎全是胆红素钙石,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狭窄、扩张并存,因此有胆汁的滞留。狭窄于两侧肝管均可见到,以左侧多见,也可见于肝门左、右肝管汇合部。少数病例仅有肝内胆管结石并无胆管狭窄。
发病机理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
肝内胆管结石感染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见的是胆道寄生虫感染和复发性胆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人的胆汁培养均可检出细菌;感染细菌主要是来源于肠道,常见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及厌氧菌。大肠菌属和一些厌氧菌感染时产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胆道感染时产生内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结合型胆红素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而沉着。
胆汁滞留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必要条件,只有在胆汁滞留的条件下,胆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积并形成结石。引起胆汁滞留有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在梗阻的远端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胆流缓慢,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此外,胆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
临床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较复杂,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以往的手术发现和X线造影的结果,常为确定诊断的主要依据。X线造影中主要应用直接胆管造影法,如PTC和ERCP,特别是前者,能清楚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情况,以及了解有无肝内胆管狭窄、完全阻塞或局限性扩张,对诊断和指导治疗有很重要意义。
肝内胆管结石B超检查虽不如PTC或ERCP确诊率高,又不能帮助了解结石分布等详细情况,但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仍有80%的准确性,其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且为无损伤性检查,故目前常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诊断方法。CT由于费用昂贵,又对肝内胆管含钙量较低的色素性结石的诊断正确率并不高于B超检查,一般较少应用。
另外,可以通过手术探查来诊断,即在手术中仔细探查肝内胆管,这是肝内胆管结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手术中除顺序探查肝外胆管外,还应注意肝脏的触诊,特别是左肝叶的检查,有时还应用双合诊的检查方法,检查肝脏内有无结石存在。用取石钳、T管冲洗等方法探查肝内胆管;术中胆管造影常是肯定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手段,并能用以指导和选择手术方式;术中胆道镜检查能在直视下看到肝内胆管分支内的结石,有时还能通过胆道镜用结石篮和气囊导管等取出结石。
肝内肝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明显的腹痛和*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1]
诊断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在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外,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的检查发现。主要应用的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胆道X线检查、CT、PTCD、ERCP、胆道子母镜、MRCP、胆道镜等。
1、B超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B超为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一般估计诊断准确率为50%-70%。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象变化较多,一般要求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正确率70%~80%。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仔细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如果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那么单纯依靠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断。
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典型的图像是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其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可为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及并发的胆管狭窄所致。有报道术中B超的应用(术中于肝脏面、膈面全面超声扫描)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
2、CT诊断
因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含胆红素钙的色素性结石,钙的含量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显示出来,CT的诊断符合率为50%-60%。CT还能显示出肝门的位置、胆管扩张及肝脏肥大、萎缩的变化,系统地观察各个层面CT照片,可以了解结石在肝内胆管分布的情况。
3、X线胆道造影
X线胆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经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PTC、ERCP、TCG的诊断符合率为80%-90%、70%-80%、60%-70%。X线胆道造影应满足诊断和手术的需要,一个良好的胆道造影片应能够全面了解肝内胆管系统的解剖学变异和结石的分布范围。胆道造影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有多方位X线摄片;
(2)某一肝段或肝叶胆管不显影时,应注意鉴别,结石梗阻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应作其它检查进行鉴别;
(3)不要满足某一处病变的诊断,因可能会造成漏诊;
(4)在分析胆道造影片时,尽可能取得最近的造影片,因病情可能有进展。
4、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D)
PTC、PTCD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PTCD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5、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母镜、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肝内胆管结石ERCP可选择性胆管造影,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张。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ERCP时,注入造影剂要充足,充分显示肝内胆管,才能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结石。
(2)在ERCP胆管显影后,可头低足高位、俯卧位,使肝内胆管充分被造影剂灌注和显影。
(3)可使用带气囊的导管,在ERCP胆管显影后,把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气囊充气或充水,堵住乳头,使造影剂不会流入肠道,肝内胆管充分显示。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价值较大。
最近,有学者报告:ERCP双重造影可提高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是在ERCP胆管显影后,注入适量的空气。对肝内胆管及其2级分支充盈良好,预计对肝内胆管结石应有较好的影像显示。对未切除胆囊的患者,注入空气约5~10ml,若胆囊已切除的患者,注入空气约2~3ml。
胆道子母镜是通过母镜的活检管道放入较细的子镜。母镜的活检管道直径5.5mm,子镜的外径4.5mm。只用母镜行ERCP,然后对十二指肠乳头做高频电切(ECT),一般是小切开0.5~1.0cm或对十二指肠乳头行扩张,便于子镜进入胆总管,可直接观察胆总管、1~2级肝内胆管。可判断肝内胆管结石是否存在及大小、部位、数量,肝内胆管是否有狭窄、扩张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胆道子母镜较贵重,易损耗,不易普及。
胆道镜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种方式。术前胆道镜是光做PTC,每周更换较粗的导管,5~6周后窦道形成。然后从窦道进镜,直视肝内胆管,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治疗。术中胆道镜是在手术中切开胆总管,从切口进镜观察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治疗。术后胆道镜是经手术后“T”形引流管形成的窦道进镜(一般术后6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治疗。胆道镜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明确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6、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
不同于ERCP的全新的检查方法,属无创性检查,不需要做十二指肠镜即可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但MRCP影像清晰度略逊于ERCP,有待于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诊断价值,但价格较贵,不易普及。总之,B超、ERCP、胆道镜等方法诊断价值较大,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尤其是ERCP和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高于B超。在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后,应常规进行上述方法的检查,可排除B超的误诊,也可在胆道镜直视下取出结石。
辅助检查
肝内胆管结石
胆道测压通过胆道测压可以了解胆汁通过胆道排泄是否正常。对于某一分支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测压的临床意义不大。但对左右肝管接近肝门部位的结石伴胆管狭窄,可发现胆汁排泄不良,在病变上方引起胆管扩张、胆汁潴留,胆道压力增高。现在已有电子胆道测压仪精确的测量胆管内的压力,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核素闪耀扫描常用核素99mTc,静脉注入后经网状内皮系统摄取后,排泄入胆道。扫描时可分层、定点,获得三维图像,显示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提供较好的依据。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理想。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观察动脉血管是否存在移位、受压、中断及异常血管影。对于鉴别诊断肝胆管癌、胆囊癌效果好,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理想。而且动脉造影要求一定的设备,操作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不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和感染;由于肝胆管系统与肝脏实质细胞的直接关系,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了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包括急性期并发症和慢性期并发症。
(一)急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感染的诱因与结石的梗阻和胆道的炎性狭狭窄有关。急性期并发症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二)慢性期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肝脓肿,多发性肝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以及与长期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的迟发性肝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既增加了手术的困难,也影响手术效果。[2]
治疗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使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不仅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还更加安全、有效。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1、手术治疗: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②胆肠内引流;③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等。
2、中医治疗:在手术和其它综合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和服用消炎利胆类中药,以控制炎症,促进结石的排出。
3、残石的处理:一旦患者在术后经T管造影被发现有胆道残留结石时,可在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经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用取石钳、网篮等取石。如结石过大可采用激光碎石、微爆破碎石或其它方法将残石碎裂成小块后再取出。
一般情况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种静止状态不会一成不变的。当遇到寒冷、劳累过度或饮食不当等不良刺激时,患者肝内胆管中的结石就有可能由“静”变“动”,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患者应配合医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防治,不管有无症状,也不管结石的数目多少、体积大小以及是否引起肝脏的病变。有条件的患者还应定期做肝、胆B超检查和肝功能的生化检查,这样可随时了解结石的位置、性质以及肝功能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病变。
4、治疗进展
中药排石疗法中药排石疗法适用于较小的结石或泥沙状结石的排出,而且主要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多伴有肝内胆管狭窄,因此疗效较差。但对接近肝门部肝内胆管的结石,尤其是小结石或泥沙状结石,排石效果较理想。中成药“排石颗粒”、“排石冲剂”,也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排石治疗。
溶石疗法胆固醇结石的溶石疗法甲基叔丁醚(MTBE)体外溶石试验,溶解胆固醇结石的能力是辛酸甘油酯的50倍。国外已有临床试验报告。辛酸甘油酯的溶石周期为10~14天,而MTBE仅需4~4.5h,MTBE对机体的*性还是比较大,现正在研究改进型。
胆红素结石的治疗国内研制的桔皮1号、2号可用于胆红素结石的治疗,效果好。
灌注溶石剂的途径以往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溶石治疗依靠“T”形管进行灌注。此法方便、易行。现在可以在PTCD(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窦道插管的条件下灌注溶石剂,也可经十二指肠镜逆行插入鼻-胆导管,经鼻-胆导管注入溶石剂进行治疗。
术前、术中、术后胆道镜的应用术前经PTC(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建立窦道,每周更换扩张管,当窦道扩张到5~6mm时,经窦道送入胆道镜。术中可切开胆总管送入严密消*的胆道镜;术后经“T”形引流管形成的窦道送入胆道镜。不论术前、术中、术后胆道镜均可行取石治疗。
Burhenne等设计了取石钳、取石网,在X线下取出肝内胆管结石,成功率90%。由于取石术仍然是非直视下的手术,带有盲目性,因此未被普遍接受。而胆道镜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直视下的手术,便于发现结石及并发的胆内胆管狭窄,配合网篮取石,成功率较高。当发现胆内胆管狭窄时,不能直接看到结石,但从狭窄口有云絮状物漂流出来,此称“云雾征”,说明狭窄口后面可能有结石。可用网篮取石,或碎石后取石。碎石方法较多,有激光碎石、液电碎石、气弹碎石、超声波碎石等。以气弹碎石效果较好,且不损伤胆道壁。但气压弹导碎石仪的碎石杆是金属制硬杆,过度弯曲会导致碎石效果下降。以液电碎石应用最普遍,效果也不错,但如使用不当会导致胆道壁损伤。肝内胆管结石粉碎后可通过狭窄口取出结石。另外激光碎石会造成胆道壁热损,超声碎石会造成胆道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据报道:气道碎石仪有德国WOLF、瑞士LITHC-LAST生产的。由空气压缩泵、气压脉冲释放系统、手柄和探针三部分组成。在胆道镜直视下,发现结石后,沿胆道镜器械孔插入气压弹道碎石机的探针,插至胆道镜前10mm,对准结石中央,按压手柄开关,撞击探针,使探针往返运动而击碎结石。每次碎石1~3s,1~3次结石即可粉碎。然后用取石网取出碎石或冲洗出结石。对肝内二级以上胆管的结石,由于胆管位置深,行程曲折,探针过度弯曲后会使撞击的能量消耗,效果不理想。
胆道子母镜的应用母镜的基本结构、性能同普通的十二指肠镜。按ERCP操作要领,把母镜置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做高频电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把乳头开口切大到1.0cm。从活检管道插入子镜,把子镜送入肝内胆管,寻找肝内胆管结石,用取石网将结石取出,或将结石粉碎后取出。
外科手术取石
胆肠吻合术最常用的方式是空肠-胆管Roux-Y吻合。手术时显露二、三级肝内胆管,取清结石,解除胆管狭窄,作扩大的吻合口。吻合口尽量向左或右肝延伸。
肝叶切除结石位于一侧肝叶,不易清除,可做肝叶切除术。
皮下盲襻建立盲襻的建立不仅起引流作用,还可避免再次手术。使再次手术机会减少。
肝内胆管结石的复发问题
肝内胆管结石病人采取外科手术,或胆道镜等方式取石后,又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在肝内胆管不同分支复发。这是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难题。复发的原因与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相同,主要与继发的细菌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等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可把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游离胆红素,而后者不溶于水,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致结石复发。另外,部分患者,再次发生肝胆管狭窄,而致结石复发。以左肝管多见。总之,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
饮食保健
肝胆都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分泌和浓缩后的胆汁是消化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摄入的脂肪靠胆汁乳化、分解后才能被消化和利用。患肝内胆管结石后,受损的肝功能、梗阻的胆道均可影响患者体内胆汁的分泌、排泄和浓缩,使胆汁的成分和数量出现异常,若此时仍不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必然会加快胆管内结石的形成或增大。
肝内胆管结石所以,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食谱应遵循高糖、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的原则,多吃鱼类、鸡蛋、瘦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限制淀粉类主食(大米、面等)的摄入。必要时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具有利胆祛湿作用的中成药,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胆汁的分泌,促进肝内胆管中小结石和泥沙样结石的排出,减少新结石形成的机会。患肝内胆管结石的人应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因为饮食不当往往是导致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此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1、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保健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形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防止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以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积。
7、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引发胆绞痛。
8、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诱发或加重病情。
9、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不可图一时痛快而“放开手脚”,大吃大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诱发胆道出血而危及生命。
鉴别诊断
B超疑为“肝内结石”的强回声应与肝内血管钙化、胆管内气体或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回声鉴别。
肝内胆管结石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反复发作而致肝组织纤维化者,肝核素扫描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需与肿瘤引起的占位性放射性缺损鉴别。
有*疸而无急性胆管炎表现者,应与病*性肝炎和胆道肿瘤鉴别。
预防
积极防治胆囊炎、糖尿病、肾炎等疾病和寄生虫感染。合理使用激素和降脂药物。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肝内胆管结石调整饮食,避免高热能、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充分供应必需脂肪酸,维生素C和蛋白质食物,限制脂肪,合理安排餐次,防止热能入超和中年发胖。
保持精神愉快、科学安排作息、劳逸结合与动静结合,避免长时间伏案静坐。
肝内胆管结石这种疾病的预防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大家做好前期的预防,便不至于为结石所困扰。
参考资料:
1.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