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病因非常多,其中,我国最常见的病因是胆石症、酒精和高脂血症,约占70%以上。
2.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及发热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可伴有低血压或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率较高。胰酶释放引起的脂肪坏死、炎症、腹膜后或腹腔内出血的扩散;扩散由腹膜后腔至脐部,通过圆韧带,为Cullen征,从腹膜后腔至体侧皮下组织,为GreyTurner征。
3.诊断标准:以下3条中,具备任意2条,可确诊急性胰腺炎:
a.急性、持续性中上腹痛;b.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c.有急性胰腺炎典型的影像学改变。
4.辅助检查:a、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尿淀粉酶等。患者均会出现淀粉酶、脂肪酶、血清淀粉酶升高;但是血清淀粉酶、脂肪酶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确切联系,部分患者两种酶均不升高;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升高,提示炎性或感染;血清钠蛋白大于ug/L,提示重症胰腺炎;此外还有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氧分压、血钙、血脂等检查。b、影像学的检查:彩超是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但是受到一些限制,一般存在腹胀,胃肠道积气对彩超检验敏感性影响较大;CT检查可以看胰腺形态,周围有无渗出,胆道、胆囊和胆管情况。
5.治疗:a.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AP)早期液体复苏可优化组织灌注目标,而无需等待血流动力学恶化。前12-24h早期积极的静脉补液是最有益的,对于改善组织氧合和微循环灌注具有关键性作用,不仅有助于保护胰腺的灌注,而且可以改善肾脏和心脏等脏器微循环,早期液体复苏伴有较低的胰腺坏死率、较小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
液体的选择:等渗晶体液是首选的液体。细胞外溶液(林格氏乳酸溶液等)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由于器官功能衰竭风险增加,不建议使用羟乙基淀(HES)等人工胶体溶液。同时纠正血钾水平。
液体复苏的速度遵循“个体化、精准化、限制性”原则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和先前存在的肾脏和(或)心脏状况调整液体量。对于AP早期休克或伴有脱水的患者,建议入院24h内液体速度为5~10mL/(kg·h),其中最初的30~45min内可按20mL/kg的液体量输注,晶体液/胶体液=3:1。对无脱水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并给予适当的输液。
b.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6.日常生活管理:在医生告知患者可恢复饮食后,应先从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饮食开始,如米粥等,由少至多,逐渐向正常饮食过度,过程中逐渐增加少量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等,直至恢复正常饮食。出院后平时要合理饮食,限制奶油、蛋糕、油炸等高脂食物的摄入量。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暴饮暴食。适当锻炼: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戒烟戒酒: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心理调节:应该注意日常管理,但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负担。
文稿:脾胃病科张世强
编辑:陈祥敏
责任编辑:魏延乐
审核:崔慎勋
医院宣传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