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消化内科DrLXG
(本文为作者根据,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上樊代明教授的题为《HIE走向内镜诊疗新时代》的讲题整理)
近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诸多学术论坛上提及整合医学(HIM,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那么,何为整合医学,HIM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本次,借着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契机,樊院士将整合医学与张澍田院长的内镜新理念结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
一、消化内镜发展历史与新名词“Endoscopology”
樊院士首先谈到了消化内镜的发展,最初我们拥有内镜(Endoscope),像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高清内镜、放大内镜等。随后我们利用手头的内镜做了内镜检查(Endoscopy),这其中,我们有了很多创新及进步,如:内镜诊断从宏观--微观,单色--多色,表观--立体,诊断--治疗,微创--巨创。近些年来,我国的消化内镜水平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在张澍田主委带领下,中国内镜将跨入一个新时代,我们称之为Endoscopology。这是一个新名词,目前从字典上查不到,但我们相信未来它将会是一种趋势。那么,如何理解Endoscopology,这将是一门学科,此后我们要有以下认知:术前到术后的全局观念、病因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与疾病预防的关系、单器官与多器官的联系、单病因与多病因的联系等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樊院士强调:在第一阶段的Endoscope,Wehadtoo(我们也有了);在第二阶段的Endoscopy,Wedidtoo(我们也做了);而在第三阶段的Endoscopology,Wedobetter(我们争取做得更好)。
二、整合医学、辩证思维重要性
樊院士从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的关系切入,使我们认识到医学需要整合的重要性。以往我们多数认为,慢性炎症是由急性炎症演变而来,慢性炎症也与急性炎症息息相关,这几乎深入人心。樊院士用一个比喻生动的表格(表一)向我们阐明:①慢性炎症不全由急性炎症发展而来;②很多慢性炎症与急性炎症性质截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局部、瞬间、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笼统地认为是整体的表现,也不能一概将与正常变异的数据与指标都认为是疾病,也不能把疾病都一概认为对人体有害,要从整体观察、综合评估。患者是生病的人,而不只是生病。樊院士还指出,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做会思考的医生。他举例:中医常言“不通则痛”,而在西医角度,我要说“通则痛”,因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痛觉,是我们的神经传导通路通畅的缘故,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神经阻滞来麻醉止痛。
细胞亲润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管表现
肿胀
塌陷
组织表现
水肿
萎缩
红肿热痛
明显
几乎无
可能病因
外来病因(疾)
内态不稳(病)
机体反应
你死我活
得过且过
三、走向内镜诊疗新时代:Endoscopology
樊院士指出,站在Endoscopology角度我们能做的很多。举例说明:临床问题①: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过程较为复杂,要求患者准确做到合理的饮食控制,按要求配置泻药和正确地分次服用,约1/3以上患者未能按要求进行准备。郭学刚教授团队提出临床假设:术前一天的电话再教育可改善患者依从性,提升肠道准备质量。他们通过RCT研究纳入例(电话再教育组)及例(对照组),得出电话再教育组可有效改善肠道准备的质量,该成果发表在年的Gut杂志。临床问题②:吲哚美辛栓剂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EP),但其适用人群和最佳用药时间并不明确。郭学刚教授团队将吲哚美辛栓剂应用于ERCP术前,通过RCT研究发现:术前普遍应用吲哚美辛栓剂,可预防一半以上PEP的发生。该成果发表在年的Lancet杂志,并得到Lancet同期评述:术前用药简便易行,应成为PEP药物预防新标准。
樊院士强调:普通医生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而不知道别人会做什么;专家则知道自己不会做什么,别人会做什么;大家却知道所有人不会做什么而未来要做什么。因此,当我们能够有机的将Endoscopy领域的术前与术后,病因与病灶,疾病与预防,单器官与多器官,单病因与多病因等等诸多因素相结合,势必产生强大的医学共鸣,从而真正步入Endoscopology时代。
总结
最后,樊代明院士对本次报告做了总结。他认为Endoscopology可以看作是整合内镜学(HIE,HolisticIntegrativeEndoscopy),而HIE包括一系列认识过程:病因--病灶--病变--病机--病态--病人。因此,如能做到真正意义的整合,Endoscopology就意味着镜到病明、镜到病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