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康忙北鼻本科生也能写SCI,就这么拽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来源:医脉通;作者:zts37

导读

本文作者某*队医学院大五本科生,他详细回顾了3年多的SCI历程与春节期间写成。虽然最终发表的档次不是很高,但其间几经波折,感触颇多,在此共享。

15年底我们课题小组收获了第一篇SCI。又值春节,想起去年的这时候我们还在为校对稿子忙碌,自己该回顾一下通向SCI的这3年历程,为小组的合力攻关、为X老师的一路指导、也为憧憬科研的学弟学妹们留下些许帮助。

1AtTheBeginning

发表SCI的规划缘起于12年底,那年我们大二。生理与病生教研室给我们班提供了几项便于本科生参与的课题,带着对科研的新鲜感,同学们踊跃报名。我在X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做文献计量,一来当时台湾学者何玉山掀起的文献计量的风潮方兴未艾,二来不用动物试验,只需一台电脑在宿舍就能开展,即所谓的“信息实验室”。很快我们就结组来请教X老师,初步讲解和演示后,他对我们讲:“你们有望在毕业前发表一篇SCI,打破咱们学院本科生没有发过SCI的记录。”目标感和使命感一下子把我们点燃,可我回过神来又想:“哇!毕业还很遥远,完成这种上手快、周期短的课题有必要经历这么漫长的路吗?”现在看来,X老师的预估真的很准。

临近期末考试,我们先把课题的事搁置。我带着X老师制作的纸质教程和拷来的参考文献寒假回家,开学前几天才坐下来对照着英语词典读文献,啃完开头和小标题就没心情继续深入了。按约定,课题小组开学要聚在一起交流研究进度,结果大伙的自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团队6人中有2人退出。作为团队的组建者,我有点遗憾,但目标不能动摇。

大二下学期,X老师又陆陆续续地给我们的邮箱发些资料,带我们参加周末的研究生例会,拷给我们数据练手。那段时间我感觉日常的学习训练够忙碌的,周末的时间就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地度过了,而课题进展上一直没啥动静。

那学期结束前搬到了新校区,作为第一批入住的居民,我们成了不折不扣的拓荒者。暑假前的半个多月里,我们装车卸车,挖土填坑,挥汗如雨。虽说身体上劳累些,但在没有公差缠扰的时段,还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清闲,我翻开从图书馆借来的《信息计量学》静心读起。我们课题中用到的文献计量只是信息计量学的四大分支之一,虽然我对书中一连串挂着外国人名的定律和杂七杂八的引文分析方法不甚清楚,倒是开阔了眼界,形成了对本学科的宏观印象。我把自认为有用的概念记到本上,再配图辅助理解。X老师负责消化科的实验室,他提供了脂肪肝、胰腺炎、肠肽等几类备选的研究对象。我从知网上搜集了这些疾病的中文文献,每天睡前看一小会儿。暑假计划呢?先耍一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

AfterAYear

新校区的生活节奏貌似更紧张,转眼到了13年12月。掐指一数,课题已经拖拖拉拉过去一年了,唉,竟还未步入正轨了。我如梦初醒,决定结束这种不在状态。小组讨论后我们把非酒精性脂肪肝定为研究方向,又把思路整理出来通过邮件汇报给X老师。新老校区分隔造成师生交流不便,班里其他同学当初报名参加的动物试验类课题就因此夭折了。于是我代表小组去拜访X老师。严重的雾霾天气将外出推迟了两周,我来到老校区时已是12月底了。X老师所在的实验医院,周日那天他特地从家中赶到老校区。故地重游,曾经的教学楼正在改造,一间间熟悉的办公室都撤离一空,楼道里堆满了装修废物,不时传来电钻的轰鸣声,我一路踩着木板和碎石找寻找着X老师办公的房间。《诗经》中传唱的黍离之悲大抵如此。见到X老师时他正在用笔修改打印出成小册子的英文初稿——他手头上有4篇论文要修改,昨晚熬到了1点多。我把遇到的疑难讲给X老师,他一边给我指导意见,一边在在电脑前演示,还利索地给我安装了几款软件,研究计划在我脑海中不断完善和细化。了解到X老师应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时旺盛的工作状态和时间管理方法,我很受鼓舞。一次仓促的外出,满载而归。

鉴于我们的水平距SCI相差尚远,我决定先搞一篇中文的文献计量来投石问路。放假离校后,我先留在学院所在城市和家人玩了两天,晚上在宾馆里摸索着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完成了中英文献信息的下载。我做的中文论文是关于共词聚类分析的,由于之前学过点数学建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这些原理我都已熟悉,软件用得也比较顺手,但在建立共词矩阵的技术细节上遇到两个坎,我在网上搜来搜去试出了解决办法,幸好没让这种小问题去麻烦老师。其间我还学习了多维尺度分析、网络分析和战略坐标的绘制方法,虽然没能体现在论文中。开学前我就写好传给了X老师,图表小修后投稿一刊影响因子0.8+的中文核心,很快被录用。

3

“破土动工”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我们正式进入SCI动工阶段。那个寒假我主攻中文论文的同时,小组也已经开始分头为英文论文准备了。X老师发现我检索的文献信息不够全面,托朋友在国外下载了数据传给我们。我们所要写的论文思路很简单,但要把上万篇文献从各个角度进行统计,此等工作量不可蛮干,我们仿照台湾学者何玉山的“Excel玩转文献计量”。开学后的第一个月里我一有空闲就用对照着X老师自制的教程鼓捣Excel。每学会用一套Excel函数,都像挖掘了一座宝藏似地兴奋,我还根据实战经验对X老师的教程做了补充和修正。所有图表都在14年4月前完工,Excel果然是科研神器啊。

铺垫完毕,接着就要趁热打铁撰写英文论文了。X老师打来电话嘱咐我要发挥团队的力量,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五.一前我们小组4人聚到图书馆,用一个晚上明确了分工,大概每人负责2到3小节。我们都是首次动笔写英文,又要保证文风一致,所以选出了1篇文献计量方面的经典论文作为语句的参考模版。之前我借过几本教SCI写作的书,当时草草翻看,到了起笔时依旧脑子里一片空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建议各位带着具体的写作目的去看这类工具书,效率会高些。我们请了一周的晚自习假留在队里写论文,队干部欣然答应。我们把电脑摆到一起,时而讨论询问,时而闷头纠结。尤其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盯着屏幕上一整晚上就写了可怜巴巴的几句话,眼皮坠地又不甘放弃。到周四晚上,我把大家写的各部分汇总到了一起,长舒一口气,熄灯后躺在床上听起了好像阔别许久的轻音乐。还没完,那个周末请了英语教研室的G老师润色。不过我们没写讨论,这部分难度太大,我们能做的只是根据结果和先前积累的文献总结出几点讨论的方向,交由X老师收官。

不久后向老师查出论文中的文献筛选方式有误,怪我当初粗心,又花了一个周末补齐了落下的70多篇文献的数据,就当复习一遍Excel的操作技能。

4漫漫投稿路

14年7月开始了X老师为我们投稿的漫漫征程。整理着邮箱里一封封期刊回执信,一条时间轴清晰地在我眼前呈现。

首先尝试了一家消化领域顶尖级期刊,影响因子11+,不出所料——秒拒,本来当炮灰是为了讨教大牛几句评价,却没想啥说法都没讨着。紧接着投了一家文献计量领域的期刊,因我们所用的方法专业性不强,拒之。落户到一家影响因子4+的消化领域的期刊,总算进了外审阶段,我们暗自庆幸,这回宝贝女儿不会被婆家赶回来了吧。一个多月后幻想破灭,X老师发消息安慰我:“这篇文章发得是比较坎坷,但只要写出来的文章终归有发表的地方。”看到“坎坷”二字我笑了,这种把投稿过程拟人化的说法真是得当。可能是中文那篇投得太顺利,把我的心理预期抬高了。人生的沟沟坎坎多了去,都说论文像自己生的孩子,那就让孩子在屡败屡战的磨练中成长吧。

15年2月初,寒假,突然收到《BioMedResearchInternational》的返修通知。原来在去年11月初投稿后3个月以上未见回复,X老师刚催过稿。编辑的语气满含歉意,修改意见集中在语法错误和边边角角的内容删补上。既然不用大修,我借用X老师提供的模版一晚上写好了修改说明。大年初二,编辑来信要求发表前最后一遍校对,须在邮件发出48小时内完成。老外可不过年!万里长征只差一步,我当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