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我的白大褂》,感慨良多。
片中,
有的人愿意卖房救一家四口的命……
有的人害怕钱财两空,纠结是否要欠债*命……
有的人关心治疗费用,胜过治疗方案……
要钱,还是要命?
这道选择题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01花费30万,死亡率却63%
一天夜里,急诊室来了一位因吃了很多*豆引发急剧胸痛的患者。(实际上是高血压引起的)
当医生在排查病因时,发现患者两侧脚压不对称,立即诊断为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出血,随即下了病危通知。
医生:“这个病要马上手术,死亡率63%,不一定能救得过来。”
患者家属:“这个病需要花多少钱?”
医生:“至少三十万。”
死亡率63%,远大于生存率,还至少要花30万。
救人吧,这钱铁定要花出去,但有63%的可能人财两空;
不救吧,人很快就会没了……
到底救还是不救?
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胸痛,竟要马上为老公的生死做决定,突然的变化让王女士猝不及防,陷入痛苦的纠结中。
“那他要保命,大概有几成把握能活下来?”
王女士对于成功率的追问,无非是想从医生那获取一丝丝花钱能把人救下来的底气。
但这也是医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63%的死亡率是针对过往病例的统计,但具体到某个人是不能确定的,不救人肯定没了,救,还有一线希望。
王女士打了一圈亲戚的电话后仍然做不了决定,直到最后拨通了二十多岁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的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斩钉截铁地回答“治”时,她才拿定了主意,让医生立刻紧急手术。
旁人看来,当然要先保命。
但是当你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做出怎样的决断呢?
02医院,生死之门
生和死这个大命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去考虑,但需要马上做选择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像上面的王女士一样,被打懵了。
救命谁都想,可前提是自己花不花得起这个钱?会不会最后人财两空,自己还要负债?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负担得起,谁都有要求医生马上做手术的底气,而不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
王女士一家是幸运的,最后手术成功了,前期手术费用25万多。
可以说,这是一场*命的抉择,他们*对了,花钱买下了家人的命,看到这个结局,真的很欣慰。
但是另一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一位35岁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在ICU里仅能维持生命。
她住了半个多月ICU,每天长长的费用单催着她的家属四处筹钱,催费单上几乎天天出现9床的名字。
9床,欠费元...
9床,欠费元...
9床,欠费元...
那些日子,9床成为ICU里大家时不时地谈起的话题,担心她的家属会选择放弃治疗。
果然,没过多久,9床不得不出提前院。出院前几天,她全身浮肿,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着管,上着呼吸机。
出院那天,9床看见丈夫进来,她像往常一样,浮肿的脸上浮上一层笑意,她吃力地向丈夫伸了伸右手,想拉住丈夫的手,但丈夫没有把手伸过来,他正望向医生。
医生停顿了一会儿,才说,9床,别怕,我们今天需要把管子拔了。
9床脸上的笑意顿时凝住了,怎么要拔管子?她说不出话,但眼神里满是疑惑,她将目光从医生移到一旁的丈夫身上,丈夫看向床畔的监测仪,没有说话。
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扯了扯丈夫的衣角,终于,他的丈夫说话了。
“咱们回家治,真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待下去了,亲戚都借遍了”。
护士要伸手解下她嘴上的呼吸面罩,她一把抓住呼吸管子,惊恐地望着医生,再望着丈夫。管子插在嘴里,她无法开口,可是她很清楚,这是救命的管子,哪能拔掉?管子在一天,她的生命才能维持一天。
当医生最终伸手拔掉她身上的插管的时候,她抓住医生的手终于慢慢地、无力地松开,眼泪一直在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看着心碎。
1个月后,得知她去世了,这是预料中的结局。
03也是人性暴露之门
世界医院,医院。
一场场哭笑;一出出剧情,
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人世间种种离合悲欢。
记得之前看《生门》,妇产科主任说:“产科像个万花筒,人性最本质、最黑心、最隐私的东西都在这里暴露了”。
妇产科的工作环境又相当复杂,除去医学问题,生育与夫妻、家庭和社会风化联系紧密。婆婆和母亲的态度迥然,母亲关心自己女儿,婆婆关心生出来的孩子。
这是现实最残酷的地方。
听过太多ICU里关乎生死的故事。求生,是人类的本能,一个人是有多爱另一个人?才会愿意拿自己的命,来换他的余生轻松?
医院的人,根本不知道钱有多不经花。医院,就会知道“钱就像在长江里打鸡蛋——根本拍不出啥浪花。”
在大病面前,99.9%的人都一样,都不过是所谓的“隐形贫困人口”。
现实,是任何编剧和导演都想不出来的故事情节;现实,是最佳的演员都演绎不了的悲哀。你我,都是现实剧本的演员。
说了这么多,不是在鼓吹人性本恶,而是希望我们看到“现象”时,可以在它变成“问题”前,正视它。
几十年短暂一生,缘分一场,珍惜眼前人。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