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穿上白大褂至今,历历40载,他是抽丝剥茧查寻病因的“医生侦探”,也是一肚子病例故事带教“后浪”的医者前辈。
”杨中甦
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哈特瑞姆心脏医疗集团核心专家
问不倒的“福尔摩斯”
杨中甦读博时有个外号,叫“问不倒”。
这个外号来自已经去世的著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王士雯院士——年,杨中甦在北京医院就读老年心血管医学内科博士,王院士是他的导师。
彼时杨中甦已经医院摸爬滚打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医学基础扎实,王院士当时亲切地称呼他“问不倒”,“什么问题都能答上来”,让他以代理主治医师身份带领十余位住院大夫和进修大夫查房。
对杨中甦来说,通过蛛丝马迹分析出病情,是能力,也是乐趣。
一次CCU(心脏重症监护室)查房时,杨中甦用听诊器发现一位心梗患者心脏有杂音,立刻怀疑是室间隔穿孔。这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一旦发生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
他赶紧招呼同事赶紧送一台床旁超声。超声结果验证了杨中甦的判断,之后赶来的王士雯院士对他的敏锐非常满意:“这个病人听得好,赶快叫外科会诊(当时尚无内科手段修复穿孔)”。后来这位患者转院治疗,听说因为治疗及时,恢复得很好。
一位患者高烧半年都找不到原因,每次用上几天消炎药不烧了,一回家就又烧起来,不得已来到北京求医,杨中甦第一时间怀疑是亚急性心内膜炎。“0年前,我们对心内膜炎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发烧一般不往那方面想。但是当初我看《实用心脏病学》,‘亚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读过多少遍啊,一看这个病,两周以上的不明原因的发烧,就高度怀疑。”果然,经食道超声发现,女子的心脏二尖瓣上有一个小裂孔,其上有非常小的赘生物,还不到0.4毫米。因为这团附着在心脏上的细菌群实在太小,经胸超声很难发现蛛丝马迹。后来血培养确认细菌类型,对症的抗生素足量使用了一个月,病人就没再发烧了。
行医40年,杨中甦见过无数疑难杂症,擅长揪住一个小线头,再抽丝剥茧地找到病根儿。用“侦探”一词形容医生由来已久——事实上,福尔摩斯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作者柯南·道尔的医学老师——用在杨中甦的身上,似乎也并不违和。
不“躺平”的学习型医生
学医至今,杨中甦始终坚持每天学习,前沿医学研究数据随口拈来,如数家珍。
他开玩笑说自己是“被迫学习”:“我也想躺平啊,可是不行。这些年来国际和国内的科学特别是医学发展太快,不学习肯定落后。人家患者一个个奔着你来了,对你挺信任的,结果你自己都说不清当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最好的药物,还拿10年前的老办法应付,那你不有愧嘛!”
杨家三代人学医,杨中甦的学习习惯是延自父辈:“学生时代家里老人就说,你得把杂志上的疑难病例都好好看看,因为你自己在临床上不一定能遇到。好好的读透一本专著”那个时代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想要学习,就得跑图书馆查阅医学报刊。
“订了很多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啊,《中华内科杂志》啊,《江苏医学》啊。”医院执业,医院的大夫来会诊也没有现在这样容易,“请来一位那可不得了了,全程必须得竖起耳朵听。”这种专业信息的闭塞也坚定了他“考到北京去”的决心。
那一代医生都是心内科的“通才”。当年医学专科尚无现今的细分,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统统都属于心内科的学习范畴,这也意味着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杨中甦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所在,并持续至今。
“一开始打基础的时候,都有个痛苦的一个阶段”,杨中甦用电生理来举例子,“那时候,全国只要我能买到的心电图的书,我都买,并且不只看一遍,任何地方不会的,我都不放过它,必须看懂那个心电图,不马马虎虎地叫它过去。你会了以后,再碰到这样一个疑难的病例,自己就觉得挺感兴趣、挺高兴。”
杨中甦长期参与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的教学、培养和临床带教,他的经验是:“如果你当时没打好基础,后来一辈子可能都迷糊。”
现在,杂志、网络、医学远程继续教育,触达医学最新进展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困难了,杨中甦仍在参与,有时是“汲取”,但更多是“消化”后向基层医生分享。
“随时都在变”,杨中甦感叹。“比如介入治疗,近年来做了很多大型的临床试验,适应症和推荐级别都在不断更新。”
医院心源性休克急救还在以多巴胺为主,但最新指南已经是以更少导致心律失常的去甲肾上腺素为主,“医学指南更新得就这么快。”
也碰到过很多有早搏的人吃胺碘酮,“指南早就不推荐常规用了,因为研究发现,这类人用了也不减少死亡率,对病人没用,反倒有不少副作用。即便少数早搏病人需要用,也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位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本来在吃华法林抗血栓,后来有医生给换成了近年上市的新型抗凝药,“药本身是好药,可是这个病人装了机械瓣,新型抗凝药对机械瓣接触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起作用,甚至还会增加机械瓣的血栓生成。医生没能及时掌握这个药物的适应证,好心换药却起了反作用。”
“如果我们不跟上国外这些大的临床试验研究,医疗认知还是停留在几年前,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治疗,可能就影响到这个病人的一生,甚至对一个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说医生的责任特别特别地大。好的医生要满足病人的需要,就需要自己来大量阅读跟上形势。”杨中甦说。
从医40载,行走的“病历簿”
从年行医至今,杨中甦接诊和会诊过无数疑难患者,一肚子的患者故事,堪称“行走的病历簿”。
“心衰,最考验医生的治疗功夫”,杨中甦总结说,“血容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医院抢救的一位晚期心衰病人,八九十岁的老人,腹泻+低血压休克需要补液,可是越补液,心脏负担越重,老人的症状也越严重。这用药进退之间,最见火候。
而火候拿捏,全在几十年临床经验里。一位房颤病人,有些小的脑栓塞,导致腿麻、手麻,杨中甦会诊后,只是把抗凝药的剂量加了三分之一,病人就不再犯病了。
一位患者安装起搏器后频频晕厥,差点要二次手术。杨中甦只用了一招:为病人下调起搏频率、关掉频率应答功能。“这实际是起搏器频率应答导致患者心率太快,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室早和室速;这样做能叫患者恢复成自己的心跳,心律失常就明显减少”,之后患者的早搏立刻从一天5万多次降到多次,“病人感觉特别舒服,也没再晕过了”。
年加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后,杨中甦曾在CCU心脏重症室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对危重病人诊疗和抢救也很有经验,“有的时候病人胸疼得厉害,但你观察他说话的时候嗓门很大,精神头很好,估计问题就不是很大。要是病人好像不愿意跟你交流,一说话就要趴到桌子上很疲累的样子,就要警惕了。”
一次,一位年轻大夫正接诊由急诊室转来的患者,杨中甦患者精神很差,一看检查单,D二聚体一项指标高出正常三四倍,他瞬间警惕,立即安排患者再去急诊室:“从我的经验看,不是主动脉夹层就是肺栓塞,都是死亡率极高的急症”。最后一查,果真是主动脉夹层,这种疾病,A型48小时死亡率高达50%。
“所以医生真的是责任重大,什么事都得考虑得面面俱到”,他感慨说。杨中甦如今有些高血压,平时自我调整得很好不需服药,但精神压力一大就有波动,医院工作,“哪能有精神放松的时候呢?”
辨证施治: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杨中甦的“专业擅长”,有这样一句并不常见的介绍:
“重视对患者的所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整体的辩证施治。”
“生活方式”,也是杨中甦近年来越来越多强调的一点。
作为心内科临床大夫,他深刻感受到,生活方式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变化:
“30年前,来心内科看病的大多数都是因为感染;如今,已经有一半中国成年人都是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
他本人也有血糖高的问题,通过生活方式改善调整得很好:“体重已经减了0斤了,还得继续减。吃上面我也摸到规律了,半个馒头、二两豆腐多加蔬菜,血糖就不会高”,如果饭后再走上半小时,“血糖还能再降一个点”。
多年的门诊经历,让他对心血管病的治疗和日常管理颇有心得体验,尤其是血脂方面。有两个患者故事,他一直乐此不疲地讲给患者们听。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得了高血压、血脂异常,会很绝望:这个病能治好吗?我是不是得吃一辈子药?”
“我碰到过这样一位患者,血管狭窄百分之八十左右,FFR0.79支架可放也可不放。病人还很年轻,不愿意放支架,就吃药+观察。吃上他汀,血脂降不下来,加了依折麦布,还降不下来,又加了新型调脂药PCSK9,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了0.7~0.8。
“一年半以后,他再做心脏CT,80%的狭窄降到0%,再后来就通开了,一点都看不出来了。所以药物治疗控制大达标是很重要的。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也有好多病人狭窄还存在,把血脂等控制好了,戒烟,健康的生活方式,心梗就少了,感觉都特别好。“
他管理过很多高血脂患者,还记得一位患者甘油三酯常年在40mmol/L左右,是正常值的数十倍,吃各种药都降下不来,一抽血都是白色的“乳糜血”,十几年里光胰腺炎得了十来次。杨中甦给她出主意:“你就一天二斤蔬菜生吃,别超过0克油,多走路”。过了一星期病人再来查,在药物没有调整的情况下,甘油三酯就从37mmol/L降到3.7mmol/L,肝功能也正常了。
通过这两个故事,他想让患者明白,正确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管理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他也希望给病患更多信心。
事业第二春
疫情期间,医院、家两点一线,杨中甦越来越多地利用一些业余时间,参加线上会议,讨论疑难病例和医学上的新进展。01年4月,杨中甦加入哈特瑞姆心脏医疗集团,医院多点执业,同时也与集团内其它专家线上交流,做MDT多学科远程咨询。
他认为,“医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减少病人的误诊误治,让病人能够在合适的治疗方案中选择,让病人得到好的治疗。”
同时,他也在面向患者,开通个人自媒体做科普直播,主题从高血压到血脂异常,从心肌病到心衰,内容涵盖心内科各种常见疾病。
如今才开始摸索着学习直播,尤其他并不是擅长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的人,总是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用直播中少见的端正开头: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但一到专业领域,就很快放松下来。他喜欢谈病例,那是他熟悉的领域,金句频出:“吸烟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每多一种,得心脏病就提前十年……”
有人在直播中帮他刷出诊信息,杨中甦赶紧阻止:“别帮我宣传了,每天病人多得看不完”。很多都是老病人复查找他加号,加班加点才能看完。这也是他做科普的初衷,就诊时每位患者分配到的时间有限,他希望能影响到更多人。
到了退休的年纪,但退休不是休止符,而是第二段事业的开始。杨中甦已经计划好,一身医术不能辜负,除了继续向老百姓科普心血管疾病知识,未来哈特瑞姆心医院、位于山东德医院开业后,就回到家乡,继续在医生岗位上发光发热。
“北漂”多年,终携一身医术,落叶归根,造福桑梓。
文
贾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