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面塑作品再现三种非遗绝活儿(图)
王博的面人作品今日,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继承人王博,历时一个多月制作的面塑作品大功告成。三组作品,包括《庙前高跷》《铁匠巷高跷精彩场景》《老鼠窟元宵制作流程》,一共60件器物,再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这三组作品将在20日,在迎泽区群众艺术馆内展出。
中午1时许,来到王博家,一进门,就被桌上摆放的面塑作品吸引住了。一个个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面塑小人,活灵活现。“整整做了一个多月,每天做到半夜2、3点,忙得我胡子都顾不上刮。”王博看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道。今年35岁的王博,从事面塑已经13年,目前为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继承人。“3组面塑,19个人,60件器物,再现的是省市级非遗绝活儿——庙前高跷和铁匠巷高跷的真人表演场景,以及省级非遗制作工艺——老鼠窟元宵明清时期的民俗微缩景观。”在王博的介绍下,看到,桌子的左边,6个踩着红色高跷的人物形象,是庙前高跷表演的场景,人物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西游记》师徒四人,以及姜太公和小媳妇的戏剧形象。只见美猴王抡起一根金箍棒大闹天宫,踩着高跷进行“上天台”表演,唐僧、猪八戒、沙僧则围绕在周围。姜太公手持鱼竿,“钓”到大鱼……所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仿佛这些精彩的表演就在眼前。
而铁匠巷高跷的6个人物,则再现了太原社火文化,傻小子、丑公子、青蛇、白蛇等形象,表演着跳板凳的绝活儿。在桌子前排,七个明清装扮的小人,则排成一排,展现了老鼠窟元宵的制作流程。“都说老鼠窟元宵,皮薄馅满,要经过石碾江米、做馅、滚元宵、煮元宵的流程,还有一家三口吃元宵!”看到面塑的胖小子,吃元宵时狼吞虎咽的场景,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正常情况下,一周一般只能做一个作品。”王博说,自己在制作以前,看了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再加上设计造型、画草稿、捏形体等,花费了大量心血。“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民间艺术的精髓,用面塑作品表现,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王博说,迎泽区群众艺术馆将建立非遗项目展示馆,此次的三组作品将同更多非遗作品一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