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一句简单的话,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在杭州,有一位老人,今年78岁,他坚持刺绣已有64年之久。为了刺绣,他甚至曾经历过生死关头。
由于每天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刺绣,这位正值壮年的男子患上了胆囊炎和重症胰腺炎。他经历了八次手术,切除了胰腺、胆囊和大肠。医生表示,他的存活几率仅有5%。
然而,在收到“死亡通知书”后,他依然选择坚持,每天坐着刺绣8小时,透支生命去完成那尚未完成的刺绣作品。
他深知传承杭绣的艰难,但热爱能够穿越漫长岁月。
历经17年的辛勤耕耘,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他终于完成了一幅价值千万的旷世巨作,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杭绣”的绝美。
耄耋老人呕心沥血为刺绣在杭州师范大学,一间约十平米的小工作室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刺绣。
他便是78岁高龄的杭绣传承人赵亦军。尽管年事已高,赵老穿针引线仍然十分利落。他一根线最多能劈成64股,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刺绣功底。
赵老精通的刺绣技艺名为“杭绣”,又称宫廷绣。此技艺起源于吴越,繁盛于南宋时期。
与一般女工刺绣不同,宫廷杭绣完全由男工完成。他们的作品刚柔并济,气势磅礴,彰显出皇家气派。
长此以往,杭州刺绣便形成了只招男工、不招女工,只传授给儿子、不传授给女儿的传统。
赵亦军老人,是宫廷杭绣的最后守护者。他14岁时开始从事刺绣,64年来每日坚持8小时飞针走线,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他花了17年的时间绣制了一幅惊世巨作,这幅作品在浙江美术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并被专家估值上千万元。
然而,赵亦军老人坚决拒绝出售,因为他深知,自己所付出的汗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刺绣的道路上,赵亦军曾在创作名为《观经图》的作品时,经历了生死考验。
年时,49岁的赵亦军正处壮年,体重超过斤。他下定决心要运用毕生所学,创作出一幅能够流传后世的杭绣巨作。
从第一次针刺开始,赵亦军就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反复推敲,确保每一针都准确无误,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八小时。
晚上,他还得熬夜调整设计图,同时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故事。
每道工序,从画稿、配色、上绷、描稿、劈丝到盘金和盘银,他都全神贯注,力求完美。
在这种呕心沥血的情况下,赵亦军突然病倒了,一场重病不期而至。
因过度劳累导致胆囊炎发作,进一步引发坏死性重症胰腺炎,他不得不接受八次手术,切除大部分坏死的器官,才勉强保住性命。
在最危急的时刻,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告知他存活的几率只有5%。
按理而言,赵亦军虽对刺绣极为热爱,但经历了这场大劫后,理应优先考虑自身的生命安全。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经历了鬼门关之后,他仍然对手中的绣花针情有独钟。
由于病痛,赵亦军瘦骨嶙峋,一度无法坐下。他在凳子上放了一个棉垫,每天在绣架前坚持坐8个小时,坚守着刺绣艺术。
时光流转,从第一针刺绣开始,到最终装裱完成,整整经历了17个春秋。
谁能想到,这位把刺绣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老人,竟然是因为一个意外才踏入刺绣行业的。
阴差阳错入行刺绣上世纪40年代,赵亦军出生于杭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小学毕业后,由于家中经济拮据,无法负担继续求学的费用,赵亦军只得辍学回家。
年仅十三岁的赵亦军,在杭州的街头四处寻觅工作以谋生。然而,由于年龄尚小,他屡屡遭遇拒绝。与此同时,他内心深处对工作的排斥愈发强烈,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求学的渴望。
一年之后,赵亦军听到一个喜讯,杭州手工业局创办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这所学校体谅家庭贫困的学生,允许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兼顾。
这对赵亦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自幼对绘画充满兴趣的他,正在外面寻找工作的当下,立刻前往报名。
在选择专业时,赵亦军注意到没有画画课程,于是他报考了自己稍有兴趣的木雕专业。
当时报名的孩子很多,赵亦军担心自己无法被木雕专业录取,于是随意在第二志愿填写了“刺绣”。
他完全没料到,当时杭州正积极推广刺绣,因此这个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报考刺绣的学生,必定会被录取到刺绣班。
就这样,赵亦军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班上共有三十多名学生,其中包括赵亦军在内,男生仅有六位。他们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神针”张金发,当时宫廷杭绣的唯一传承人。
张金发非常严苛,对不合格的作品毫不留情地用剪刀剪毁,要求重新绣制。
此外,杭绣工艺极为复杂,技法繁多,涵盖了平绣、乱针绣、叠绣等50多种绣法,许多人由于难以掌握这些技巧而半途而废。
赵亦军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即使绣针刺得双手遍布伤口,他仍然坚持不懈。
于是,他成为了班里最后一个留下的学生,同时也成为了张金发唯一的徒弟。
赵亦军最初学习刺绣纯属偶然,然而,他最终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这个少年逐步成长为宫廷杭绣的顶梁柱。
一生刺绣,心系传承“在这一生中,我不愿与他人一较高下,只希望能静静地专注于绣好自己的作品。”
赵亦军师从张金发,系统学习了宫廷杭绣技艺,二人共同完成了作品《释迦牟尼》。
张金发去世后,赵亦军成为了宫廷杭绣的唯一传人。以往有师傅在前面支撑,如今只能独自一人承担起这份重任。
赵亦军感到肩负着传承的重任,因此他一直以来都渴望创作出一幅能够流传后世的绣品。
年,他着手绣制《观经图》。期间,由于过度劳累,他患了一场重病,甚至指尖都失去了知觉。
病愈之后,他感慨自己与杭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什么都拿不动,却唯独能拿起绣花针。
因此,他每天坚持在工作室刺绣八小时,将全部时间投入其中。他谢绝了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并婉言拒绝了工美展的邀请。
身为宫廷杭绣的唯一传人,赵亦军内心充满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他不愿浪费哪怕一分一秒。
经过了整整17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杭绣作品。这幅作品高达厘米,宽为厘米,并且采用了正反双面绣的技法。
这幅画的正面描绘了佛祖讲解经文、众生虔诚聆听的壮丽场景,共包含个人物。背面则绣有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
整件作品历时八年完成,历经17年的时间跨度,其内容和针法的宏伟壮丽在杭绣中独树一帜。
这部作品毫不意外地斩获了特等奖,并且受到专家们的争相传颂,估值高达上千万。一些收藏家也纷纷联系赵亦军,表示购买意愿。
然而,赵亦军拒绝了。他的许多作品都不出售,而是保留下来,作为杭绣传承的资料。
一根绣花针,跨越了半个世纪,绣遍壮丽的山河,但一直未能找到继承人,这是赵亦军最为忧虑的事情。
他一生都奉献给了杭绣。然而,谁能在他之后接过接力棒,继续走这条古老的道路呢?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杭绣,赵亦军也因此收了一名女弟子。
他摒弃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只为将杭绣技艺传承下去,赵老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杭绣大师。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