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生?
如果你和院长一样喜欢医疗剧,大概能瞬间给出许多答案。
日剧《白色巨塔》中说,医生不是神,和患者一样都是人。
港剧《妙手仁心》中说,医生是为了给予病人希望。
而年,一场新冠肺炎让我们经历太多。
更多人心中对医生的理解,应当如国产剧《心术》所言——
“医生是成就英雄的行业。”
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注于医生。
《中国医生》《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要了解医疗行业,观看相关纪录片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但,有个小问题。
对共情能力强的人(比如本院)来说,每次才看上十几分钟,就发现自己在以泪洗面……
那么有没有什么氛围轻松,又能了解医生工作的纪录片呢?
《我的白大褂》:谢邀,来了!
对普通毕业生来说,找工作,难。
投简历,跑面试,又想赚钱多又不想还想要双休,挑来挑去最终被现实教做人。
然而看到医学生,才懂得啥叫难上加难。
5年本科,3年硕士,8年苦哈哈熬过,你以为就能正式工作?
No,No,No。
成为正式医生前,医学毕业生还需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各个科室轮转一遍,边学边干,通过考核后才能出师入职。
这次的纪录片主角,就是一群90后“菜鸟”规培医生。
看过他们的“职场打拼”,才突然发现,高大上的医生们,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
学海无涯,苦!
有个成语,叫做“讳疾忌医”。
不知道多少人和院长一样,只要不是急病,医院。
你懂得……只要我不去看,我就没有病!
病人面对医生,总有种紧张忐忑。
谁能想到,新手医生面对病人时,也方得不行?
且看——
上一秒,还被老师带着复习知识点。
下一秒,直接被推上阵前,在老师的殷切瞩目下开始问诊。
慈爱的目光粘在背后,这酸爽,是不是像极了监考老师在身侧,偏偏大题做不出的你?
再看——
有的科室中,老师很和蔼,会尽量提供机会让规培生亲自上手操作。
病人家属也表示理解,愿意让规培生给自己的孩子治病。
可第一次实践,就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做到最好,辜负老师和患者家属的鼓励。
病人离开后,规培生小姐姐因自责而哭泣的样子,像不像第一次独立接手工作,却因不熟悉流程而错漏百出的你?
最好笑的还要属规培生小潘——
轮转到不熟悉的新科室,起初还意气风发壮志满怀,自编rap唱起来:
结果,只不过给病人做个术前调查,是说话也磕巴了,小手也不知往哪放了,还要假装自己很老练的亚子:
尴尬x1。
进入手术室,面对陌生仪器,立刻变回乖乖学生,对师哥师姐虚心求教。
港道理,渴望知识的态度,是宝贵的。
就是旁边的病人心态有点崩……
有点……
崩……
尴尬x2。
当然,千万别被吓到了,有资格为患者进行麻醉和手术操作的只有正规医生。
规培生一般只是帮着打打下手,旁观学习。
但,别放松。
有谁规定过,手术过程中老师不能提问你呢?
夺命连环问,总有一题问倒你。
尴尬x3。
看过才知道,规范化培训这三年的学习,对医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这些无措与尴尬,我们在求学与工作的过程中也曾遇到。
只是我们犯了错,尚有余地补救;医生犯了错,影响的却可能是他人的身体健康。
他们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只为扛起更重的责任。
这种精神,我敬佩。
突发状况,险!
做医生,责任重,压力更重。
佛家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在医院,以上种种,一样不少。
规培生小林的第一次崩溃,来自于急诊科的一次抢救。
临床经验为零的她,晚7点接收到急救病人。
病人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并伴有濒死感,情况危急。
病因未知,医生们也只能尽全力进行抢救。
十几个人,轮流做心肺复苏按压。同时不停进行各项检查,企图寻找病因。
可是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过后,病人仍是因心脏骤停离去。
他在外地打工,亲属得知噩耗,医院通知。
这就是急诊科的日常。
病患总是突如其来,而无论医生如何努力,也不是每一次成功。
由规培生蜕变为正规医生,注定要看淡生死。
不再会为此崩溃流泪,能面不改色,继续投入到下一次治疗当中。
小林的泪水不是软弱,而是成长。
此外,身为医生,不止要有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也要有分秒必争、从死神手里抢人的判断力和魄力。
一样是急诊科,规培生小蔡也经历过类似的突发状况——
患者饭后突感疼痛难忍,持续三小时后求医。
带教老师蒋医生立刻判断,可能是胰腺炎或主动脉夹层。
但想要确认,仍需长时间检查。
此时,测出患者左右腿血压不同。
凭借丰富经验,蒋医生立刻确认,患者就是主动脉夹层。直接要求家属放弃普通CT,转做增强。
最终结果表明,判断无误,患者需要立即手术。
蒋医生快速精准的判断,为病人争取到时间。并且在患者家属来不及付钱的情况下,医院申请先进行救治。
幸运的是,手术后,患者转危为安。
现实不是连续剧,不会给你做心理准备的时间。
能否对病情做出快速判断,对手术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及时处理,都可能决定手术床上患者的生死。
跟着蒋医生,小蔡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我想,她未来也会成为一名急患者所急的好医生。
医患沟通,难!
医患纠纷,自古难解。
我们看到过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家属,20余人围殴一名医生;
看到过全国最优秀的眼科医生被人砍伤,几乎无法再上手术台;
看到过医生被不断辱骂、威胁,最终惨死在她工作的地方,凶手家属却得到专家会诊;
……
我们在屏幕前义愤填膺,却终究无能为力。
我想,医疗纪录片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增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理解,减少医闹事件的发生。
《我的白大褂》也同样。
比如纪录片第二期,儿童牙科的患者家属就因排队一事,和医生产生了冲突——
家属认为,自己预约了3点的号,医生却没法准时给儿子看病,是医院没有协调好看诊时间。
规培生小周一下慌了神,反复劝对方再等等,结果惹得家属更加着急生气。
幸而老师闻声出马,条理清晰地告知家属,预约3点是指3点挂号,想要看病还需排队,但可以保证当日被问诊。
如果对时间不满意,可先行回家,选择合适的时间重新预约挂号。
一番解释后,家属决定放弃争执,继续等候。
看出来了没?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医生,不止治病水平要过关,沟通技巧同样不能弱。
不只是为避免争执,更多时候也是为帮助患者减轻忧虑。
规培生小林,也在沟通过程中犯过大错——
患者因自身疾病问题,产生焦虑症状,疑神疑鬼。
于是,老师要求小林每天及时将检查结果通知患者,平复对方情绪。
Emmm……感觉到了,是真的很焦虑。
说自己的话,让医生无话可说。
被患者一通连珠炮呛蒙的小林,开口就表示:
“你有焦虑。”
甫一出口,立即被老师阻止。
原来,面对这种病人,医生直接透露对方存在焦虑情绪,不仅不会安慰到对方,反而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影响治疗。
那么,是什么都不能告诉患者吗?
也不是。
纪录片中有过一个经典医患沟通案例,就让院长印象深刻。
患者腹痛三天,并伴随便秘、呕吐,前来就医。
根据初步诊断,可能是常见的肠梗阻,患者本身也并未太过重视。
然而CT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肿瘤,罹患结肠癌可能性较大。
对于刚刚结婚一年的患者来说,这个结果无异于晴天霹雳。
家属当场就慌了。
打了许多电话,流过太多眼泪,也不知究竟是否要将结果告诉丈夫。
这时候,主治医生主动申请,由自己和患者进行沟通。
先告知对方CT诊断结果,以及自己的判断:
继而说明,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是否真是肿瘤,同时患者要做好是癌症的心理准备。
选择不隐瞒病情,看似残忍。
但接下来,他劝患者迅速接受检查,表示如果是疾病初期,即便是癌症也能够在十万元左右治愈。
而如果情况不好,患者也能回到医保所在地进行治疗,避免花费太多钱。
尽早告知清楚,原来是为了患者能尽早打算。
不延误医治时机,不浪费太多金钱。
《心术》中霍思邈曾感叹,医生分三重境界:
一重,治病救人;
二重,人文关怀;
三重,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
其中第一重考验的是理论水平与技术,第二第三重则需要高明的沟通技巧,和一颗医者仁心。
在纪录片中,我能感受到老师们都做到了这三点。
相信在他们的教导与带领下,这些尚在学习的规培生们,未来也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医生。
没那么沉闷,没那么煽情。
《我的白大褂》用六十四路摄像头,真实记录并还原了规陪生与带教老师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过去总觉得医生很高冷,看过才意识到,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在有资格拿起手术刀、独当一面之前,也会紧张,会流泪,会犯错。
通过纪录片,也终于让我们清楚意识到,一名优秀医生的诞生,究竟需要多么长时间的努力付出。
医生愿意替患者着想,我们是不是也能多换位思考,体谅他们的不易,不为一己揣测而言语攻击,或刀刃相向。
遗憾的是,疫情过后,人们对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