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不少人在体检时发现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很多人对胆囊结石这个常见病有很多误解,今天小微就给您科普一下胆结石的相关问题。
什么是胆结石人的肝脏可以分泌胆汁,胆汁经肝细胞分泌后,经过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总管,流到肠道。而胆囊,就是一个胆道系统的蓄洪池,用于储存胆汁。人没有吃东西的时候,胆总管末端的括约肌是关闭的,胆汁不可以流到肠道,但是这个时候肝脏分泌的胆汁是持续的,于是胆汁就在胆囊中储存下来。
等到你吃了东西,特别是吃了脂肪后,胆总管末端的括约肌开放,这个时候胆囊也收缩,把存在里面的大量胆汁挤入肠道,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所以体检B超看胆囊要求空腹,因为这样胆囊中才会充盈胆汁,看得更清楚。
胆结石除了胆囊结石,还有胆管结石,这里我们只讨论比较常见的胆囊结石。
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肝胆系统内任何部位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复合部位结石等。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0%。
1年龄因素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2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这是因为雌激素是女性体内的主要性激素。据研究,雌激素会使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减少,降低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于是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会析出结晶,促使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3肥胖因素
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高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
4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饮食控制后不仅可以减缓结石发生、发展,还有效减少脂肪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可以降低胆囊炎发生的机率。
1、胆结石没症状就不用管
不少得了胆结石的患者在结石形成初期并没有什么症状,身体正常,丝毫没有一丝不适情况。就是因为这样,一些人对此并不会很上心,觉得没什么大事,从而一拖再拖。但随着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不断加重,胆结石问题带来的身体症状也会越来越明显。
2、多喝水肯定能胆排石
多喝水可以排石,相信大部分人都对此确信无疑,但事实上喝水也不是这么简单。多喝水是可以排石,但是要看结石的大小,如果结石要比输尿管的直径大,那结石是无法通过尿道自行排出的。所以,多喝水只适合排出一些体积较小的结石。
3、胆结石小不用管,大了再治
胆结石初期是比较小的,对身体也没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结石会越变越大。所以,好些人觉得结石小没什么关系,先不用去管,等到大了再好好治。可是到了那时候,结石带给身体的伤害就不是自己能控制了的。
4、得了胆结石就一定要切胆
许多人得了胆结石后,想到的就是直接将胆切掉就可以了,一步到位,其实不然。随着医学的进步,切不切胆还是要看胆结石是否有功能,也需要根据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因素来选择治疗方式,不能盲目的去切除胆。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消化器官,如果被摘掉,其实对身体的影响也会很大。所以建议大家采用微创保胆取石的方法治疗,安全取出结石,保住胆囊,而且复发率很低。
1、胆绞痛
胆结石患者常见的一个症状就是胆绞痛,如果患者在患病以后饮食上仍然不注意的话,吃太多油腻的食物的话,胆绞痛的症状会更加明显的。这是因为油腻的食物吃了以后胆囊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与收缩,变产生了剧烈的绞痛。
2、胆囊癌
胆结石如果不及时去除的话,是有可能变成胆囊癌的,发现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晚期,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差的。若能早期诊断,及时将没有转移的胆囊癌进行单纯胆囊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2%。
3、胆囊炎症
胆结石导致胆囊炎可能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结石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是会损伤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从而就会变成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
胆结石怎么预防?1、饮食要有规律早餐不可不吃,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使得胆汁得以定时排出,不至于过渡浓缩,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2、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研究显示:肥胖的人,胆汁中有较高浓度的胆固醇,患胆结石的几率是正常体重者的5倍。因此胖哥胖姐若能“斤斤计较”,不单单能变得更美丽,还能远离结石。
3、经常做运动体重超标是胆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之一。做运动可以帮助你维持健康体重,降低胆结石形成风险,尤其是锻炼耐力的运动。
4、定期体检事实上,将近一半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自觉的临床症状,只是在进行其他治疗,或者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能被发现。因此,及时发现胆囊结石,就要每年进行定期体检,查腹部B超是可靠的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