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胆道胰腺脾脏疾病的CTMRI影像诊
TUhjnbcbe - 2020/11/23 5:07:00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9.html

「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CT、MRI诊断指南》,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掌握CT和MRI诊断学已成为当代影像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篇如何阅读常见疾病CTMR

第四章腹部疾病

第二节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CT一般行平扫和增强,MRI除了常规T1WI和T2WI,有时还需做MRCP。

2.胆道系统的观察须根据解剖顺序,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

3.除了CT和MRI,B超对于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有相当的优越性,ERCP是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检查方法。

一、胆石症

(一)概述

1.胆石按部位分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复合结石;按成分分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按有无含有钙盐、能否透X线分阳性结石、阴性结石。

2.胆结石首选检查为超声。

3.临床表现:右上腹绞痛、*疸、发热等。

(二)CT诊断

1.胆囊内单个或多个成堆的高密度影,较小者呈点状,较大者可为环状或多层状,位置可随患者体位变动而改变,诊断为胆囊结石。

2.胆管内见高密度影,点状、圆形或同心圆状,其近侧胆管常有扩张,位于肝内胆管诊断为左和?或右侧肝内胆管结石,位于肝总管诊断为肝总管结石,位于胆总管诊断为胆总管结石。

3.胆管内等密度结节影,其近端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胆管内结节未见强化,也可诊断为胆管结石。

(三)MRI诊断

1.T1WI和T2WI上胆石均表现为低信号或无信号。

2.T1WI胆汁为低信号,较浓缩时为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

3.MRCP胆石表现为高信号胆道系统中的黑色低信号充盈缺损。

4.胆管结石可见其近侧胆管扩张。

5.MRCP能更立体的显示胆石的位置。

(四)鉴别诊断

见“梗阻性*疸”的鉴别诊断。

二、急性胆囊炎

(一)概述

1.多数由结石梗阻引起,其他有细菌感染、胰液返流等因素。

2.临床表现:右上腹绞痛、发热等。

(二)CT诊断

胆囊体积增大,长径超过5cm;胆囊壁增厚,超过3mm,也可以不明显;增强后胆囊壁细线条状强化(黏膜层充血);胆囊周围见一低密度环围绕(浆膜层水肿),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三)MRI诊断

一般无需MRI检查和诊断。

(四)鉴别诊断

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右心衰、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胆囊壁也可增厚,但无胆囊体积增大,且临床表现不同。

三、慢性胆囊炎

(一)概述

1.可为急性胆囊炎的迁延,也可原发。

2.常合并胆囊结石。

3.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也可无症状。

(二)CT诊断

胆囊体积缩小,胆囊壁普遍均匀增厚,可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若见胆囊壁钙化,则诊断更明确,常合并有胆囊结石。

(三)MRI诊断

除需与胆囊癌鉴别时,一般不需MRI检查。慢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体积缩小,胆囊壁普遍均匀增厚。

(四)鉴别诊断

下列疾病可与慢性胆囊炎一样表现胆囊壁增厚。不同点如下:

1.胆囊癌:①壁厚程度较重;②壁厚不规则;③壁厚以颈、体部较明显。

2.胆囊腺肌样增生症:增厚的胆囊囊壁内以有较小的囊腔为特点。

四、胆囊癌(一)概述

1.病理:胆囊癌多为腺癌,少数为鳞癌。腺癌又分为浸润型、乳头状和粘液型等。约70%合并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病理大体分浸润型、结节型和肿块型。

2.临床表现:好发于50~70岁,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疸、消瘦等,半数病人胆区可扪及肿块。

(二)CT诊断

1.胆囊壁局限或广泛的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浸润型胆囊癌。

2.胆囊壁向腔内突起的单发或多发乳头状结节,大于1cm,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结节型胆囊癌。

3.胆囊窝内边界不清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肿块型胆囊癌。

4.邻近肝组织呈低密度改变,提示肝受浸润。

5.腹水、淋巴结肿大、肝内多发稍低密度结节为转移征象。

(三)MRI诊断

形态学上的改变与CT相同,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四)鉴别诊断

1.慢性胆囊炎:见“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

2.胆囊良性隆起型病变(息肉、肉芽肿、腺瘤等):多小于1cm,没有肿瘤的浸润转移征象。

3.肝癌侵犯胆囊:与胆囊癌侵犯肝脏在一些晚期病人有时较难鉴别,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①胆囊癌伴肝内胆管扩张的几率高于肝癌;②胆囊癌强化明显,持续时间长;③软组织肿块内合并结石影,支持胆囊癌的诊断;④肝癌容易形成门静脉癌栓,而胆囊癌很少形成门静脉癌栓;⑤临床表现:肝癌有肝炎、肝硬化、AFP阳性等。

五、胆管癌(一)概述

1.按部位分肝内型、肝门型、肝外胆管型、壶腹型,以大胆管多见。按肿瘤生长方式可分为浸润型、结节型和乳头型,以浸润型多见。

2.浸润型影像学检查常不能发现明显肿块,而只表现胆道梗阻。结节型和乳头型可形成局部肿块。

3.临床表现:以进行性*疸多见,可有上腹胀痛不适,剧痛和发热较少。

(二)CT诊断

1.病变近侧胆管扩张,扩张常较显著,呈迂曲囊状,远端截然,局部见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扫描肿块强化明显,可诊断为胆管癌。

2.病变近侧胆管扩张,扩张常较显著,呈迂曲囊状,远端管腔明显变窄,局部管壁明显增厚,增强扫描管壁强化明显,可诊断为胆管癌。

(三)MRI诊断

1.与CT相同。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2.MRCP可显示胆道系统的立体形态,病变近侧的胆管扩张如“软藤样”,远侧胆管不显影,断端截然。

(四)鉴别诊断

见“梗阻型*疸”的鉴别诊断。

六、梗阻性*疸(一)概述

1.胆道结石、肿瘤、炎症等多种原因可引起胆道梗阻,胆管扩张。

2.扩张胆道的末端须做3~5mm薄层扫描。

3.诊断须包括定位和定性两方面,确定梗阻水平,鉴别梗阻原因。

4.临床表现;进行性*疸。

(二)CT诊断

1.正常肝内胆管不显示,平扫和增强扫描见两侧肝内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水样密度影,可诊断肝内胆管扩张。

2.胆囊长径超过5cm时,诊断为胆囊扩大。

3.正常肝外胆管直径小于1cm,当肝总管和胆总管直径大于1cm时,诊断为肝总管或胆总管扩张。

4.肝内胆管扩张,胆囊、肝总管和胆总管不扩大,诊断为肝门部梗阻。

5.肝内胆管扩张、胆囊扩大、肝总管扩张、近端胆总管1~2个层面扩张,诊断为胰上段(胆总管中上段)梗阻。

6.肝内胆管扩张、胆囊扩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胰头内尚可见扩张的胆总管环影,诊断为胰腺段(胆总管下段)梗阻。

7.全部胆道系统扩张,至钩突层面仍可见胆总管扩张的环影,并可见胰管扩张,诊断为壶腹部(胆总管下端)梗阻。

8.肝内胆管扩张显著呈“软藤征”,扩张的胆管突然中断,发现肿块,临床表现进行性*疸、腹部隐痛、无明显发热,提示恶性梗阻(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胆囊癌等,见下述“鉴别诊断”)。

9.肝内外胆管扩张较轻,呈“枯枝征”,扩张胆管末端胆管内见点状、环圈状、结节状高密度影,或结节状等密度影,增强扫描不强化,即可诊断为胆道结石。

10.肝内外胆管扩张较轻,逐渐变细,末端未见结石和肿块影,临床表现间歇性*疸、腹部绞痛、明显发热,提示良性梗阻(胰腺炎、胆管炎等,见下述“鉴别诊断”)。

(三)MRI诊断

1.MRCP立体显示梗阻水平,判断标准同CT。

2.MRCP立体显示梗阻末端形态,有助于鉴别梗阻原因。

(四)鉴别诊断

1.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胆囊癌都可引起恶性胆道梗阻,不同点如下:

(1)胆管癌:①肝门部梗阻多见;②梗阻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扫描肿块强化明显;③梗阻局部管壁明显增厚,增强扫描管壁强化明显。

(2)胰头癌:①胆总管下段梗阻;②胰管扩张;③胰头部肿块,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④胰体尾部萎缩。

(3)壶腹部癌:①胆总管和胰管扩张,呈“双管征”;②没有胰头肿块;③十二指肠降部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强化。

(4)胆囊癌:胆囊区不规则肿块合并胆管扩张。

2.胰腺炎和胆管炎都可引起胆管良性梗阻,鉴别点如下:

(1)胰腺炎:①胰腺肿大,轮廓模糊(急性胰腺炎)或胰腺缩小钙化(慢性胰腺炎);②化验:血淀粉酶升高。

(2)胆管炎:胆管壁较长范围轻中度增厚,胰腺没有改变,血淀粉酶不升高。

第三节胰腺疾病

1.胰腺CT和MRI检查必须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必要时要做薄层扫描。

2.阅片时要依次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轮廓及密度(信号)有无改变,从而来发现病变。

3.发现局灶性病变时,要详细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时各期的表现、MRI不同序列的表现、周围血管和胆管的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于CT和MRI无法确诊的病例,可以建议做经皮细针抽吸活检。

一、急性胰腺炎(一)概述

1.病因多样,最常见于胆石症患者和暴饮暴食后。

2.病理:按程度不同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

3.临床表现:起病急骤,表现为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疼痛为持续性,剧烈,常放射到胸背部。重者有低血压和休克。体检可见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升高,血和尿淀粉酶升高。

(二)CT诊断

1.胰腺弥漫体积增大,轮廓模糊不清,周围有渗出积液,左侧肾前筋膜增厚,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胰腺炎。

2.胰腺轻度增大,无明显密度改变,周围渗出较轻,肾前筋膜稍增厚,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水肿型胰腺炎。

3.胰腺肿胀明显,平扫见高密度出血灶,增强后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周围渗出显著,形成明显的液体积聚,左侧肾前筋膜增厚,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4.晚期周围的液体积聚被纤维囊包围呈大小不等圆形水样低密度影,提示假性囊肿形成。

(三)MRI诊断

胰腺体积增大,轮廓不清,水肿使胰腺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少数出血灶则T1WI和T2WI都为高信号,周围渗出液体积聚和假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四)鉴别诊断

一般都有明确的病史和化验检查结果,结合影像表现,诊断不难,主要是确定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二、慢性胰腺炎(一)概述

1.病因尚未明确,可以由急性胰腺炎迁延而来。

2.病理:胰腺纤维组织增生,有钙化或结石形成。

3.临床表现:有多次急性胰腺炎发作史,但也可没有胰腺炎病史。表现为上腹痛,向背侧放射,饮酒和饱餐可诱发疼痛或使疼痛加重。可有消化不良,消瘦,脂肪泻等。70%~90%的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患有糖尿病。

(二)CT诊断

胰腺体积缩小,胰管扩张呈串珠状,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若胰腺有钙化,则诊断更加明确。若在胰腺内或外有囊肿,则提示伴有假性囊肿形成。

(三)MRI诊断

胰腺缩小,胰管扩张呈串珠状,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所有序列都为低信号,较难识别。

(四)鉴别诊断

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都可表现局部体积增大,发生于胰头时都可合并胰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和胆管系统扩张,且胰腺癌可并发于慢性胰腺炎。不同点如下。

胰腺癌:①常有密度的改变,表现低密度占位,尽管有时可能病灶较小,薄层扫描有助于观察;②邻近血管的包埋和侵犯;③肿瘤转移征象;④胆管扩张突然中断。

三、胰腺癌(一)概述

1.起源于胰管上皮,常引起胰管的梗阻扩张。

2.胰腺癌为少血管肿瘤,容易侵犯周围血管。

3.发生部位:70%在胰头部,其次为体、尾部。

4.临床表现:进行性*疸、隐痛、体重减轻等。

5.薄层扫描有助于发现较小的肿瘤,增强后双期扫描有助于观察肿瘤对邻近动静脉侵犯的情况。

(二)CT诊断

1.平扫胰头增大呈等、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胰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胆管系统扩张,即可诊断为胰头癌。

2.平扫胰腺体、尾部局限性增大,呈等、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明显,其远端部分胰腺萎缩伴胰管扩张,即可诊断为胰体、尾部癌。

3.若肿块邻近胰周脂肪层消失,提示肿瘤侵犯胰周。

4.增强后胰周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静脉、脾动静脉、门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等)无强化或位于肿块内,门脉的侧支循环开放扩张,提示血管被侵犯包埋。

5.胰腺癌容易发生肝内转移、肝门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三)MRI诊断

与CT相同。胰腺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四)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可以表现局部增大,发生于胰头者可以合并胆系扩张、胰管扩张、体尾部萎缩。不同点如下:

慢性胰腺炎:①密度均匀,轮廓规则;②钙化常见;③胰管扩张不规则串珠状;④胆管扩张逐渐变细终止于胰头内。

四、胰岛细胞瘤(一)概述

1.根据有无内分泌功能,胰岛细胞瘤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种。

2.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常无明显症状,多为无意中发现,发现时常已较大。

3.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包括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各有相应激素分泌过多的症状,以胰岛素瘤最多见,表现为低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增高,常很小,一定需要动脉期薄层扫描。

(二)CT诊断

1.胰腺内较大肿块,可大于10cm,边缘光整有完整包膜,平扫呈等低密度,密度基本均匀,没有坏死囊变,少数可有钙化,增强后为富血供肿瘤,均匀明显强化,压迫邻近脏器,结合临床上没有显著症状,可诊断为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2.胰腺内较小肿块,多小于2cm,边缘光整,等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肿瘤立即显著强化而正常胰腺实质尚未强化,静脉期肿瘤与胰腺实质强化程度基本相同,结合临床典型的内分泌症状,可诊断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三)MRI诊断

形态学上同CT诊断,胰岛细胞瘤MRI表现明显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化明显。

(四)鉴别诊断

胰腺癌与胰岛细胞瘤都表现为胰腺的肿块。不同点如下:胰腺癌:①少血供肿瘤,强化不明显,且容易囊变坏死;②容易侵犯包埋血管;③临床表现不同。

第四节脾脏疾病

1.脾脏CT检查必须常规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必要时还要做延迟扫描。

2.阅片时要依次观察脾的大小、形态、轮廓及密度(信号)有无改变,从而来发现病变。

3.发现局灶性病变时,要详细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密度(信号)特点、增强扫描时各期的表现、MRI不同序列的表现、周围血管的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于CT和MRI无法确诊的病例,可以建议做经皮穿刺活检。

一、脾血管瘤(一)概述

1.为脾脏良性肿瘤中较多见者。

2.临床表现:患者无明显症状。

(二)CT诊断

脾脏内边界清楚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向中心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密度均匀,呈等密度改变,即可诊断为脾血管瘤。

(三)MRI诊断

T1WI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表现同CT。

(四)鉴别诊断

表现典型,一般无须鉴别。

二、脾淋巴瘤(一)概述

1.脾脏恶性肿瘤中较多见者。

2.临床表现:患者常有脾脏增大及发热等相应症状。

(二)CT诊断

脾增大,前后径超过5个肋单元或下缘低于肝脏下缘,平扫见脾内单发或多发稍低密度影,增强后轻度不规则强化,结合临床发热等症状,首先考虑为脾脏淋巴瘤,可建议穿刺活检或骨髓检查。

(三)MRI诊断

T1WI和T2WI不均匀混杂信号,边界不清,轻度强化,伴脾脏体积增大,结合临床发热等症状,首先考虑为脾脏淋巴瘤,可建议穿刺活检或骨髓检查。

(四)鉴别诊断

脾转移瘤与淋巴瘤一样可表现脾脏增大,脾内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影。不同点如下:

脾转移瘤:①原发肿瘤病史;②常多发;③合并其他部位转移灶,如肝内、肺内转移等。

三、脾囊肿(一)概述

1.脾囊肿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先天)囊肿:见于单纯性囊肿和多囊脾;假性(后天)囊肿:见于外伤出血或炎症后。

2.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和体征。

(二)CT诊断

脾内边界清晰锐利的水样密度圆形影,增强无强化,即可诊断为脾囊肿。

(三)MRI诊断

脾内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即可诊断为脾囊肿。

(四)鉴别诊断

脾包虫与脾囊肿一样,可为圆形水样密度或信号灶。不同点如下:

脾包虫:①见于流行病区;②囊壁可有弧形钙化;③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④囊内有时可见子囊。

四、脾撕裂伤(一)概述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分脾挫裂伤、脾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周围血肿。

3.有早发和迟发性脾破裂,须追随观察。

4.临床表现:外伤后左上腹痛、失血性休克等。

(二)CT诊断

1.脾内不规则低密度区,可有小点、片状高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而正常脾实质强化,显示更清晰,结合外伤史,可诊断为脾挫裂伤。

2.脾内高密度团块影,结合外伤史,可诊断为脾血肿。

3.紧贴脾表面新月形高密度影,脾脏边缘受压变直,有外伤史,可诊断为脾包膜下血肿。

4.脾形态不规则,呈多发线状或不规则低密度影,脾脏周围及腹膜腔内积液,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脾撕裂伴脾周血肿。

5.随出血时间的延长,血肿逐渐变成等密度和低密度。

(三)鉴别诊断

有明确外伤史,一般诊断不难。

肝脏疾病的CTnbsp;MRI影像诊断要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3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胆道胰腺脾脏疾病的CTMRI影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