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均衡营养膳食,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血糖、血压、血脂尽可能达到理想水平预防性治疗低血糖、酮症酸中*等急性并发症,帮助您达到并维持合理体重。
每天总量要量化:三步法计算您每天需要的总热量
1、每天需要的热量=理想体重X热量级别
2、计算自己的理想体重=身高(CM)-
3、根据自己的活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热量级别
以轻体力正常体型为基准,体力活动每增加一级,热量增加5千卡/公斤体重。肥胖者减5千卡,消瘦者增加5千卡
如何合理搭配三大营养素
1
+
碳水化合物
人体主要供能物质,1克碳水化合物可产生4千卡热量。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分解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加重肝肾负担,是最理想的能量来源。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谷类:面食、大米和五谷杂粮
糖类:葡萄糖、白砂糖、水果糖等
水果类:苹果、梨、桃、桔子等
部分蔬菜:豆类、淀粉类
+
脂肪
高热量的主要来源,1克脂肪可产生9千卡热量
若每日摄入过多,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
蛋白质
需要每日摄入充足的食物,1克蛋白质可产生4千卡热量
蛋白质对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细胞更新有重要作用。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体重(公斤)×0.8~1.2g,优质蛋白应占1/3,如鱼、海产品、瘦肉、低脂奶饮品等。肾功能损害患者(有显性蛋白尿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在0.8g/kg体重以下,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
限制饮酒
尽量不饮白酒,选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每日限制饮酒量,不超过1—2份标准量/日。一份标准量为ml啤酒,ml生啤,ml红酒或30ml白酒,各约含酒精10克;应在进食后饮酒,因为空腹饮酒可诱发使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食物交换原则
2
同类食品可以互换
非同类食品不得互换
遵循在不增加全天总热量的情况下进行食物交换
食品交换四大类(八小类)内容和营养价值▲
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及注意事项
3
糖尿病饮食治疗不是饥饿疗法糖尿病饮食是平衡膳食。患者应维持标准体重,摄入和各自的标准体重及活动强度相一致的食量。若采用饥饿办法可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体重下降,引起代谢紊乱,导致营养失衡,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加重病情。
饮食治疗中感到饥饿难忍怎么办?
4
饥饿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病情改善后饥饿感会随之减轻,进食量明显减少,胃肠道不适应,但适应几天后饥饿会慢慢减轻,多吃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如各种蔬菜,少量多餐,将正餐的主食匀出1/4的量作为加餐,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可有更强的饱腹感将口味变清淡,也会降低食欲。
糖尿病饮食并不意味要多吃肉少吃饭
5
糖尿病饮食要求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肉食品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同样也能升高血糖水平。若碳水化合物不按照60%-70%的比例摄入,将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克。
糖尿病饮食并不意味要多吃菜少吃肉
6
由于肉食食品摄入减少,势必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缺少肉食品的食谱,由于没有脂肪的饱腹感,患者极易饥饿,这样不易坚持饮食治疗。每天-g瘦肉是必要的。
常见饮食治疗的误区(一)
单纯控制主食的摄入就等于饮食治疗,饭吃的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咸的食品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不需控制食入,多吃了食物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剂量就可以使血糖正常,饮食控制已非常严格,吃点零食充饥没有关系,少吃一顿就不用再吃药,采用胰岛素治疗后饮食就不需要再控制了。
常见饮食治疗的误区(二)
植物油中含有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动物油要好,因此不需要限制植物油摄入,膳食纤维对于控制血糖有利,因此每日只吃粗粮不吃细粮,用尿糖试纸是否变色评价食物是否含糖,山楂(红果)或流传的降糖食疗方法都可以降糖,毋须限制,吃馒头比吃米饭升血糖更高,不吃糖,但可以多吃些蜂蜜。
糖尿病患者外出应注意的问题
7
应坚持自己的营养治疗计划,不能因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应随身携带糕点、糖果、甚至葡萄糖粉,以便在出现低血糖时及时自救,应注意自己的活动量,不要过于劳累和兴奋。坚持每日饮食1,2,3,4,5:每天1袋牛奶。每天~g碳水化合物。每天3个单位优质蛋白。(1单位优质蛋白=猪肉1两=鱼2两=鸡蛋1个)。
4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少吃多餐,七八分饱。每天g蔬菜。
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水果
8
水果口感好,还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患者可以选择水果,但必须掌握好时机以及数量。餐后血糖10mmol/L可加水果,每天一个水果(g),分两次吃。水果中西瓜、苹果、梨、桔子等含糖量相对较低;而香蕉、红枣、荔枝、柿子、红果含糖量相对较高。
作者介绍
任振龙
医院心血管内分泌主治医师
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先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学习进修。
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诊疗。
供稿:心血管内分泌科任振龙
编辑:宣传办王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回顾
范医?科普
NT检查是什么?孕妈妈一定要知道的胎儿排畸第一关
范医?科普
暴饮暴食,当心急性胰腺炎
范医?科普
莫让痛风成“痛疯”
范医?科普
必备退烧药有哪些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