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胰腺解剖结构
胰腺为人体第二大消化腺。正常胰腺位置较深,相当于第1、2腰椎水平,横卧于腹腔后方,后面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胸导管起始处等结构。胰腺长约15cm,宽为1.5~5cm,厚为0.5~2cm。
大体上胰腺一般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四部分之间逐渐变细,但无明显界线,基本以脊柱正中线划分右侧的头颈部和左侧的体尾部。胰头颈部分界可由十二指肠上曲至肠系膜上血管连线来划分。胰头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包绕,其下方向左突出于肠系膜上血管后方的部分称为钩突。胰颈部则稍缩窄,位于肠系膜上动静脉前方。胰体尾常以左肾上腺分界,其前方隔小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并逐渐变细伸向左上方,最终胰尾可达脾门。通常脾动脉行走于胰体尾部上方,而脾静脉则位于体尾部后方,这对于分辨其前方的胰尾和后方的左侧肾上腺具有重要解剖学意义。胰尾各面均有腹膜遮盖,其余胰腺各部均为腹膜后器官。
胰腺实质部分可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外分泌部的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主胰管,最终合并胆总管内胆汁共同注入十二指肠。主胰管通常位于胰腺实质偏后方,沿胰腺长轴分布,并贯穿胰腺头尾部,管径自尾部向头部逐渐增大,尾段为1~2mm,头段为2~4mm。通常在主胰管上方还存在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其同主胰管之间多数存在交通。胰腺的内分泌部为散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故亦称胰岛。
胰岛大小不一,以胰尾部居多,细胞类型包括A、B、D、D1、D2、G、PP等多种细胞,分泌相应激素入血,主要参与糖代谢等。
胰腺的血供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脾动脉分支一胰大动脉等。胰腺头颈部的静脉回流经胰十二指肠上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体尾部则回流至脾静脉。胰腺的淋巴注入十二指肠前后淋巴结和脾淋巴结等,并进一步汇至腹腔淋巴结。
02
胰腺生理功能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胰腺的外分泌为胰液,是一种透明的等渗液体,每日分泌约~ml,pH为7.4~8.4。其主要成分为由腺泡细胞分泌的各种消化酶以及由中心腺泡细胞和导管细胞分泌的水和碳酸氢盐。胰消化酶主要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胰淀粉酶、胶原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胰脂肪酶、胰磷脂酶等。
生理状态下,腺泡细胞合成的酶是以酶原形式存储在细胞内的酶原颗粒中,有些酶如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释放到胰管及十二指肠腔内可被十二指肠黏膜合成、分泌的肠激酶激活,激活的胰蛋白酶在蛋白消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胰液分泌受迷走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以体液调节为主。胰腺的内分泌来源于胰岛。胰岛是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散布于腺泡之间。胰腺约有万个胰岛,主要分布于胰体尾。胰岛有多种细胞,以β(B)细胞为主,分泌胰岛素;其次是a(A)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以及δ(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还有少数PP细胞分泌胰多肽、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泌素)和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
03
概念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较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可伴有器官衰竭的疾病。其中重症胰腺炎是消化科的急危重症。
04
病因和发病机制
05
临床表现
06
局部并发症
07
全身并发症
08
查体
09
实验室检查
10
影像学检查
11
按照严重程度分级
1.轻度急性胰腺炎
轻度急性胰腺炎患者不会出现器官衰竭和局部并发症,病灶多在1周内吸收,致死率极低,该类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多用于寻找病因(即超声或磁共振胰胆管照影检查胆石症)。
2.中度急性胰腺炎
中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有短暂性器官衰竭(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或出现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多为胰腺炎加重原有疾病,比如原有慢性肾衰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急性肾衰。
局部并发症包括胰腺实质及胰周病变。该类病变多出现在发病后2周,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或疼痛复现、胰腺淀粉酶2次升高、进行性加重的器官功能失调或败血症。
出现这些症状应进行影像学检查,比如增强CT、增强MR或平扫MR。
3.重度急性胰腺炎
重度急性胰腺炎指器官衰竭超过48小时。器官衰竭是决定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准确评估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Marshall评分系统
注意:大于等于2分提示器官衰竭,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指短暂衰竭,超过48小时指持续衰竭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措施
思维导图来源:普外时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