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肩的地方是晴天
从宜川走出的援滇干部边慧夏
让东川成为云南省首个
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区
因用心、用情奋斗在扶贫第一线
他被评为
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成为一名劳模
他的扶贫故事
也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近日,年“边慧夏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宜川文化活动中心举行。街道领导班子、全体机关干部、各派出机构和各大中心负责人,以及各居民区书记、主任参加活动。
报告会上,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副组长、昆明市人民*府副秘书长边慧夏以《并肩的地方是晴天》为题,分享自己在云南挂职期间的经历:组织实施多个沪滇合作产业项目、让“开花洋芋”走出山沟、如何让挂职的昆明市东川区一步一步成为云南省首个脱贫摘帽深度贫困区……他用一个个平易近人、风趣朴实的小故事,讲述了他的“山海情”,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跨越两批,挂职四年
边慧夏秉承着
“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的精神
将扶贫工作做到极致
接下来
一起去听听他的故事吧
“艳阳抹成高原红,彩云染就青年白;山风吹起婴儿皱,重任练得全能才。”用这形容上海援滇干部的工作,再贴切不过。
从东海之滨到云岭之巅,边慧夏在全新的舞台,舞出了自己的精彩:全心全意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帮助落后乡村焕新颜;收获了自己的硕果:带领东川区成为云南省首个脱贫的深度贫困区,昆明市也成为云南省首个全面脱贫的州市。他也被评为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让“开花洋芋”走出山沟
年8月,时任上海市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的边慧夏,被组织派往云南,任上海援滇干部昆明市联络小组组长、临时*支部书记,同时挂职昆明市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
边慧夏的扶贫故事是从“开花洋芋”(马铃薯)开始的。来到东川的第二天,边慧夏在当地一场拍卖会上认识了东川区李子沟村的“开花洋芋”,其中的“明星产品”竟然能拍到1万元人民币。这令他感到惊奇,同时也让他发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开花洋芋”是指:在金*色表面上形成一层淀粉结晶,形似沾着露珠的花瓣,这种洋芋质地酥松、口感极佳。)
找到了致富的方向,就要行动。说干就干,边慧夏第一时间通过“云品入沪”拓宽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利用沪滇合作机制建起多个销售服务平台。
▲宜川社区慈善超市常设“扶贫专柜”
在宜川路街道牵头下,上海康品汇生鲜超市深入东川开展消费扶贫,并签订销售订单助推“开花洋芋”进入上海市场,在他的努力下“开花洋芋”的销量是节节攀高,贫困群众的收入也是稳步增收。年,李子沟村平均每户人家洋芋销售收入达到元,较年增长近一半。当年年底,全村户贫困户中,户实现摘帽。
让民族特色文化永续传承
两年多的时间里,边慧夏以全年无休的状态投入工作,积极融入云南发展。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精心的策划,边慧夏和他的工作伙伴们先后成功引进东方希望养猪、闻泰科技园区近10项目入滇,已投资10多亿元;在昆明推进3个自然能提水项目,覆盖上万亩荒田;打造“彝寨山庄”文旅项目;每年引进社会力量捐赠财物余万元,创设“昆品入沪”电商平台;提出援滇项目“五聚焦”遴选标准、壮大集体经济“四化”模式。
然而,在边慧夏看来,帮助百姓脱贫只是第一步。借着沪滇协作的东风,他不仅要为少数民族同胞开辟多元致富路径,也要让民族特色文化在高原上相互交融、永续传承。
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是一座彝家气息浓厚的古老村落,村里人早就想把民族特色文化推广出去,但资金短缺、配套落后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边慧夏认为,旅游业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长久动力。他邀请普陀区、昆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推出了集彝族歌舞表演、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太阳谷·千鼓彝寨”项目。
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惠及更多村民,边慧夏和同事还开发出岩头村小组种植小区项目,作为“太阳谷·千鼓彝寨”的周边配套。沪滇帮扶资金拿出万元用于种植小区项目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让个人梦想与地方蜕变相融合
“你我坚守在扶贫的一线,我们战斗在高耸的云巅……”年8月,由他参与作词的歌曲《并肩的地方是晴天》上线,唱出了援滇干部心中的爱与理想。
“我由衷感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和一个地方的蜕变联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白天推进项目,夜晚协调总结。繁忙之余,拥有人文地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的边慧夏,还坚持记录下驻村扶贫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助力教育扶贫
边慧夏主张通过产业扶贫让“造血”功能成为常态,推动沪滇协作不断上演。他撰写了《关于东川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定”机制的思考》,进一步规范各类产业项目和村企结对项目推进,制定东川区开展东西部资金使用和项目运作规范准则,建立健全援滇“四定”(即:战略定性、指标定量、流程定规、制度定心)工作机制,增强项目的推进效率和产生更多的整体效益。
▲推动水利建设
他还推动了《七彩云铜的涅槃》《红土地上的虹鳟鱼》《腾讯智慧校园平台的腾飞》《树桔红*糖的策划》等20多个扶贫创新案例,在互联网上发表后,引发良好反响。
从东海之滨到云岭之巅
边慧夏在全新的舞台
舞出了自己的精彩
收获了自己的硕果
让我们为他点赞
85后援滇干部、街道**办副主任吴轶君
为大家讲述奔赴云南的这两年
他是如何用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信念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的坚韧
“如山似海,山容海纳”的情怀
与扶贫区云南东川共同成长
年至年,两年多的青春岁月,宜川的这位85后援滇干部扎根大山,扶贫攻坚,用情怀与行动收获成长与感动,谱写出别样的扶贫乐章。他说,“心在哪里,就在哪里盛开”,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扶贫札记”。在故事的开头
先让我们一同欣赏
一曲《云南扶贫故事》
感受宜川援滇那些事
与信念作伴的这两年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吴轶君心里一直明白,脱贫从来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他早已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腔热血,踏上热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融入与学习。在这两年中,他深入了解了东川为何致贫的各种影响因子——资源枯竭、交通不便、不利于培育的气候与地势等,并与团队一同,沉下身子,脚踏实地,弄清什么是“云南所需、东川所需”,结合“上海所能、普陀所能”开展工作。
初来乍到时,不论是东川的历史遗留项目,还是新项目,都是一个字,难,加上数量庞大至16个项目同时推进,更是难上加难。宜川援滇团队想尽办法整合资源,争取协调合作,先后制定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逐个破解难题……总算是在年年底考核时,当年项目完工率达到%,资金拨付率达到95%以上。在扶贫过程中,当地干部的奉献与付出也深深感染着吴轶君——东川区以前的扶贫办主任,在考核前连续熬几个通宵,结果导致胰腺炎复发,生命垂危……那一刻带给吴轶君的触动,他将永远记在心中。
“一个人都不能落下!”
“脱贫攻坚,一个人都不能落下”,这是每一位扶贫干部应有的决心,但这句话背后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与坚持。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要转变贫困户的思想,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是需要干部们多方面的不懈坚持的。
不仅要通过脱贫口号、开展培训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在实际行动中给予更多的支持。比如在解决贫困户工作的方面,干部们与人社部门合作,争取到了许多岗位,但真正能够来到上海、稳定下来的人是少之又少。有的因为不习惯工作制度;有的是无法适应上海天气;有的是出来之后放心不下家里……这种时候就需要干部们一个个去做工作,情感上疏导,思想上劝解,行动中协调,最后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多人,到上海务工新增53人,这背后靠的就是一份“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的坚韧。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开始绝望,再重新燃起希望。”这样反复的情绪时常萦绕在吴轶君的心头,做扶贫工作,真的需要情怀。
在做消费扶贫时,要跨过去的坎太多了,吴轶君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事都仿佛历历在目。年他们拿了茶花鸡到上海卖,没有包装,同时销售计划也制定得不够合理,导致现场第二天就有老太太来退货,后来总结经验教训,帮他们一起设计包装,还规定了如果按只卖分量一定要一致,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设计包装的时候也是从外观、手感等方面改了一次又一次,就是为了让农特产品卖得更好。
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干部们都做起了菜商、农商、肉商,仔细研究怎么卖,往哪里卖,怎么解决物流和品质问题等等……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始终燃着斗志,只为了当地的百姓能有更多的收入,让这片土地慢慢地好一点,再好一点,尤其是看到当地的普通群众也愿意尽一份力量时,吴轶君心中既涌动着感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扶贫路上跨过一道道坎坷
让这片土地更加秀丽
看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恐怕就是援滇干部们
吃到的最甜的“果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