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年1月第5卷第1期
作者:杨红钱家鸣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钱家鸣
引用本文:杨红,钱家鸣.炎症性肠病合并特殊共患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思维[J].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5(1):2-4.DOI:10./cma.j.cn??
炎症性肠病(IBD)常与一些肠外疾病共存。一部分共存的肠外疾病与IBD相互独立,但有发病机制部分相同,这类疾病称为特殊共患病。
当IBD合并特殊共患病时,会干扰IBD的诊断,增加处理难度,影响患者预后。本文从临床思维的角度,结合病例,阐述IBD合并特殊共患病的诊疗思路,期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肠道慢性炎性疾病,具有慢性病程、迁延不愈的特点。IB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肠道微生态、肠黏膜免疫等因素相关。
最初认为IBD的免疫反应局限于肠道,因此患者多表现为肠道症状,而非全身表现。然而,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发现IBD患者并发肠外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从既往文献和概念中,肠外疾病都归属于肠外表现的范围,IBD肠外表现定义为与IBD相关而非药物所致的多个肠外器官的病变。
近几年,研究显示有一些肠外疾病应用“IBD肠外表现”定义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肠外疾病和IBD之间的关系,比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和IBD之间存在部分共同发病机制,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通路参与的免疫反应、染色体异常等,但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互独立。
另外,还有一部分肠外疾病是由IBD疾病合并症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如CD患者肠道病变影响肠肝循环从而引起胆结石、硫唑嘌呤引起骨髓抑制等,也需要积极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存在,IBD的鉴别诊断变得更加复杂。
本文将讨论IBD共患肠外疾病分类、IBD合并特殊共患疾病的临床诊治思维,以期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和全面地认识IBD。
一、概念清晰是诊断的基础
首先,明确IBD共患肠外疾病的分类是诊断的基础。年Hedin等提出IBD肠外疾病的分类:
(1)与IBD密切相关的肠外表现;(2)IBD相关的自身免疫状态;(3)IBD或药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年笔者也提出IBD合并肠外疾病的3个分类:
(1)肠外表现:与IBD疾病活动密切相关;(2)特殊共患病:与IBD有自身免疫或基因遗传背景的部分共同基础,但疾病相对独立存在;(3)IBD或药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举例理解上述概念:
(1)IBD合并肠外表现:IBD合并结节性红斑是一类疼痛性红斑性结节,胫前好发,发生率为10%~15%。10%的IBD患者可以合并口腔阿弗他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口腔阿弗他溃疡与IBD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可能与肠道炎症延伸或免疫异位相关,因此归属于IBD肠外表现的范围中。
(2)IBD合并特殊共患病:基因组学和免疫学研究提示IBD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非IBD人群,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银屑病等。
IBD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遗传重叠,其中IBD和强直性脊柱炎都存在白介素(interleukin,IL)?23基因多态位点变异。银屑病发生IBD的风险增高,其中发生CD和UC的风险分别是2.倍和2.倍。银屑病和IBD都可能存在染色体6p21异常、IL?23R和IL?12基因多态位点变异,IL?17通路在银屑病和IBD中都是重要发病机制。
(3)IBD或药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这类并发症包括由于IBD导致的合并症、影响机体代谢发生的继发病变,或者由于IBD治疗药物导致的脏器损伤等。
IBD导致的合并症如重度IBD炎症活动易出现高凝状态,引起血栓形成,发生门静脉血栓、静脉窦血栓、缺血性心脏病等风险增加。
IBD治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可以导致脏器损伤,包括肝损伤、胰腺炎、神经系统损伤、肺纤维化、Cushing和Addison综合征、全身或局部感染等。
二、IBD合并肠外疾病的诊断思维
当IBD合并肠外疾病时,诊断思维要从一元论和二元论两个角度考虑。一元论多为临床医生的首选,对共存的肠外疾病按照上述提到的3个分类进行分层:
(1)肠外表现;(2)特殊共患病;(3)合并症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果从二元论考虑,IBD和共存的疾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疾病,要分别对待。
以下从1例SLE合并肠道溃疡的患者分析SLE与IBD之间关系的诊断思路。
患者为51岁女性,反复腹泻5年。患者自年出现餐后排*色稀水便6~7次/d,伴里急后重。年1月出现脐周疼痛,进行性加重,平时有反复口腔溃疡,无外阴溃疡。
结肠镜提示升结肠多发溃疡,瘢痕样及息肉增生改变,管腔狭窄、僵硬。外院考虑IBD。
年2医院,血红蛋白96g/L,白细胞2.48×/L,血小板正常;大便常规中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成堆脓细胞;补体C30.g/L(下降),血免疫球蛋白正常;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阳性,H1:,余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IgG为弱阳性;心脏超声提示射血分数62%和心包积液;小肠CT成像提示部分第6组小肠、回肠末段、回盲部、右半结肠壁及直肠壁不规则增厚伴异常强化。
总结该例患者的病例特点为:中老年女性,有反复口腔溃疡,心包受累,全血细胞减少,补体C3下降,ANA阳性,Coombs试验阳性。该患者的病例特点符合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联合美国风湿病学会(EULAR/ACR)SLE诊断标准。
下一步从临床诊断思路上,需要判断SLE和肠道溃疡的关系。根据前面IBD合并共存疾病的分类以及鉴别诊断的思路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鉴别:
(1)SLE合并胃肠受累;
(2)IBD和SLE共存;
(3)IBD患者应用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制剂、TNF?α抑制剂等)后诱导狼疮反应;(4)SLE合并感染。
针对该患者而言,没有应用过氨基水杨酸制剂和TNF?α抑制剂,因此不考虑药物诱导的狼疮反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内镜影像学不支持肠道感染的证据,故暂不考虑SLE合并感染;因此需要鉴别SLE合并胃肠受累和IBD与SLE共存两个方面。
SLE患者由于血管炎可以出现肠道受累表现,其影像学特点包括造影提示指压痕、钮扣样深的小溃疡(collarbutton)、小肠壁增厚(黏膜下层水肿)、强化呈同心圆(缺血改变)。
内镜特点为溃疡呈椭圆形或圆形、深凿样溃疡。病理特点为黏膜结构较为完整,无慢性损伤的典型表现。SLE合并IBD的特点如下:IBD可以发生在SLE前或后,CARD15(R)可能是CD与SLE关联的易感基因,鉴别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表现。
该患者结肠镜检查提示肠腔狭窄、溃疡形成和息肉形成,病理提示(脾曲)结肠黏膜显急慢性炎、隐窝结构紊乱和小肉芽肿形成,综合判断该患者的诊断考虑为SLE、全细胞减少、心包积液、克罗恩病。
三、IBD合并肠外疾病的治疗思维
IBD合并特殊共患病的治疗需要兼顾两个疾病的受益和风险。
以IBD合并MDS为例,IBD治疗药物包括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生物制剂等,少数病例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效。
MDS的治疗方案包括输血、糖皮质激素、雄激素、来那度胺、TNF?α抑制剂、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另外环孢素和维A酸有一定疗效。
当IBD和MDS共存时选择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对两个病皆有疗效;因为硫唑嘌呤对骨髓有较强抑制作用,因此要慎重应用;TNF?α抑制剂对两种病都可能有效;环孢素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的药物,对MDS也有治疗作用。此外,重症IBD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取得一定疗效。
以下从1例IBD合并MDS的病例,分析IBD与MDS之间关系,讨论IBD合并特殊共患病的治疗思路。
患者为57岁女性,年发现MDS,未治疗。年出现中上腹痛,伴排气排便减少。年3月结肠镜提示回盲瓣口小肠侧溃疡。均未正规诊治。
年8月小肠造影提示回肠中下段节段性狭窄和多发龛影,结肠镜提示回肠末端、回盲瓣溃疡,每天口服泼尼松40mg并规律减量,年4月减停,年12月复查结肠镜提示回盲瓣溃疡明显缩小。
年7月腹痛症状再发,伴排气排便减少。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36×/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40%,血红蛋白为72g/L,红细胞沉降率>mm/1h,超敏C?反应蛋白为mg/L,结核筛查、大便病原性、自身免疫指标均为阴性,小肠CT成像提示回肠多发节段性病变。
骨髓穿刺及活检结果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患者每日服用泼尼松40mg并规律减量,服用沙利度胺50mgqod并逐渐加量为50mgbid,腹部症状缓解,体质量增加。随访6个月,患者血常规稳定,复查小肠CT未见明显异常,结肠镜提示回盲瓣变形和瓣口小浅溃疡。
在这个病例中,由于患者经济原因,我们权衡利弊选择了沙利度胺治疗。沙利度胺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比较小,所以较其他免疫抑制剂会更安全,而沙利度胺的新一代产品来那度胺是治疗MDS的药物。
这个病例也提示我们,尽量知晓每一类药物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并让患者受益。多学科讨论在IBD合并的特殊共患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
---总结---
总之,IBD合并肠外疾病的分类和概念还尚有模糊的地方,肠外表现和特殊共患病两者间存在部分重叠,但相信随着我们对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疾病的分类的定义将更加明确。
在针对IBD合并肠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虽然我们可能对分类定义不清,但诊疗的思路仍然需要层层递进、抽丝剥茧,从每一个层面认真思考,必要时进行多学科协作,并深入挖掘发病机制,才能更全面认识IBD肠外疾病,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略
原文可通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