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院普外科的七年之变
TUhjnbcbe - 2021/3/29 16:08:00

初见钦伦秀,是在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旁边的咖啡馆。在淡淡的、优雅的轻音乐中,他喝着心仪的美式咖啡,享受着难得的“慢”时光。

当与健康界谈及学科建设发展的话题时,这位医院普外科和肝病中心的掌舵人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之间透露着对普外科医教研蒸蒸日上的喜悦之情,一组数据可窥斑见豹:以肝胆、胃肠和乳腺肿瘤等为重点,疝、减重代谢与血管外科并重的普外科,开放床位张,年门诊量19万余人次,年急诊约1.1万,年住院患者1.2万余人次,年住院手术1万余例,目前正逐渐成为国内一流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外科临床医疗中心。

年初,在离开自己工作学习20医院来到医院履新之时,钦伦秀面临的局面并不像现在这么轻松。钦伦秀回首七年的历程,感慨万千。

振兴:重组外科亚专科

有着年历史的医院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家通过JCI医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医院普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外科学)、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培养点、工程与重点建设学科(外科学)和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普外)。历任外科主任包括著名外科专家任延桂、*家驷、崔之义、陈化东、薛光华、吴树强、倪泉兴、陈宗佑等。

“我们的底子还是非常厚实的。”钦伦秀颇为自豪地说。

然而,大树底下并非好乘凉。刚接手这个“百年老店”的钦伦秀却看到了普外科的另一番景象:科室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落后,医生缺乏动力,干劲不强等等。

“我还没正式上任的时候,参加第一次科会,80多个人的科室只有20几个人稀稀拉拉地坐在那里开会。”

与此同时,钦伦秀还面临着另一重“压力”。

医院以神经内外科、手外科、皮肤科、感染病学科为传统优势学科,素有“头大、手长、皮厚、抗感染能力强”的医疗特色,久负盛名。普外科相对“羸弱”,难以支撑“大华山”的盛名,但想要在强势学科如林的医院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如何尽快解决科室这一发展困境?“首当其冲就是改变科室精神面貌。”医院领导申请改善科室环境,更新技术设备。为了摸清科室成员“底细”,钦伦秀颇费了一番周折。

“在我还没有正式上岗期间,每天都请科室高级职称的医生喝咖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特长,听他们谈对科室发展的建议和对自己成长的期盼。”钦伦秀回忆,这样的面谈形式持续了近两个月,不仅有效树立了科室成员的信心,还摸清了“家底”,为后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亚专科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亚专科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科品牌和影响力。”作为学科带头人,钦伦秀对科室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谋划,重组外科亚专科是他管理学科发展的第一步。他经过认真调研,摸清家底,根据科室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重组形成了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与乳腺外科、疝与减重代谢外科和血管外科等五大亚专科。

沿着亚专科发展路线,钦伦秀根据“摸底”情况,为每个副高级以上的医生提供“跑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由选择亚专科,我不干预设定。”在钦伦秀看来,往同一个方向奔跑,需要建立理念上的共识。

钦伦秀还重新组织举办了“华山外科国际论坛”“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全国肿瘤精准治疗学术大会”和“东方科技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

如今的普外科已形成了完备的亚专科团队,各团队有带头人,有骨干,有新兵。

“现在,科室成员‘精气神’焕然一新,学科核心竞争力也有了显著提升。”面对普外科这两大明显转变,钦伦秀语气里透着欣慰。

焕然一新的医院普外科专家团队

品牌:“微创”与“巨创”双轮驱动

作为我国肝胆肿瘤领域的翘楚,钦伦秀在临床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上海工匠等奖励与荣誉。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钦伦秀反复认真思考华山外科的崛起之路。当时原有的特色专科胰腺外科已独立,疝与腹壁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颈部血管)等具有一定特色,但肝胆外科相对较弱,胃肠外科虽有一定规模,但特色不鲜明。

“我们必须认真寻找一条适合华山的外科发展之路,提高学科总体实力,将其打造成优势学科。”钦伦秀经过与科室中心组成员反复讨论,基于华山外科的基础与特色,结合外科学科发展的趋势,制订了“微创与巨创双轮驱动、打造精准外科”的华山外科发展理念。“就像一架飞机,两个引擎一起运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学科发展也如此。”钦伦秀说。

微创外科的理念和技术,是外科发展的趋势,给患者最小的创伤,最大的获益。医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微创外科手术的单位之一,早在年7月4日就施行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后,姚琪远教授带领团队在腹腔镜下复杂疝修补、腹腔镜下减重手术等方面形成特色。

在钦伦秀的大力推动之下,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已成为华山外科的重要特色,肝胆肿瘤微创手术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包括肝胆外科领域难度最高的机器人辅助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比例达80%以上,胃癌也在65%以上。他们还大力发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等,形成了减重/疝(姚琪远/陈浩)、肝胆肿瘤(陈进宏/贾户亮/陆录)、胃肠肿瘤(杜建*/蒿汉坤)、甲状腺(王红鹰/邵杰)、血管外科(余波/史伟浩)等多个微创技术团队,并在全国开展巡讲和手术直播演示,医院的专家前来参观学习。杜建*和蒿汉坤等更是在国际杂志发表系列文章介绍全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创新吻合方式。

钦伦秀为患者义诊

不仅如此,包括肝脏移植(王正昕/陶一峰/沈丛欢)、复发直肠癌全盆腔清扫(陈宗祐/项建斌)、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广建/罗奋)、乳腺癌根治性切除联合一期乳房再造(邹强/金怡婷)等为代表的“巨创”是华山外科的另一特色。

医院外科综合实力的标杆体现,医院是首批具有肝移植资质的单位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暂停了五年有余。钦伦秀上任时就意识到这个标杆不能丢,必须马上恢复肝移植。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著名肝移植专家王正昕教授,重建肝移植团队。

钦伦秀告诉健康界,“自年4月以来已累计完成肝移植例,年肝移植例,全国第七;年,例,全国第六;年我们在克服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完成例,全国第六。应该强调的是我们移植团队只有10个人、18张床,如果按床均和人均算,例数应该全国第一。并且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生存率高达93.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他们还与医院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儿童肝移植。截止年10月,医院肝移植团队已完成儿童肝移植手术近例,稳居全国前四名,患者术后3-5年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钦伦秀并不满足于此,医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众所周知,儿童肝移植多从健康的年轻妈妈或爸爸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儿,传统手术除了肝脏手术的创伤外,还会在年轻妈妈和爸爸的腹部留下较大切口疤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钦伦秀带领团队将微创技术用于肝脏移植,进行全腹腔镜下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和儿童肝脏移植手术。迄今为止,华山外科儿童肝移植95%以上的供肝获取都是在腔镜下完成的。这种“微创”与“巨创”携手的外科顶尖之作,已成为华山外科的新品牌,相关经验已总结发表在国际著名肝移植刊物LiverTransplantation,这是国内首篇有关儿童肝移植微创供肝获取方面的文章。

内涵:“技术”与“学术”并重

“技术与学术并重,建研究型精准外科”是钦伦秀为华山外科制订的另一发展理念。“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和内涵,在强化外科技术的同时,必须提升我们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多年来,钦伦秀本人也一直坚持这一理念。

随着疾病谱的变迁,肿瘤已成为普外科最重要的疾病,全球最常见的前11位恶性肿瘤中的6种属于普外科领域范畴。因此,进一步提高肿瘤疗效已成为普外科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然而,外科技术只能解决肿瘤的一部分问题,术后转移复发率高是影响肿瘤患者生存的主要障碍(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60%),也是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60%以上患者初诊时已转移,90%以上死于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与科学问题。为此,钦伦秀到任医院普外科三个月后,就联合肿瘤、医院,创建了我国首个专门从事肿瘤转移复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研究所——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

钦伦秀形象地将肿瘤复发转移研究比喻为“与狡猾的敌人作战”。“如果说肿瘤是人类疾病中难以攻克的碉堡,那么,肿瘤转移复发就是碉堡之中的碉堡,未知的奥秘那么多。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些基础研究上,希望能够攻克术后转移复发这一影响生存的难题。”

为患者做手术的钦伦秀

可喜的是,他带领团队在癌转移理论与机制、预测手段和防治策略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创新性贡献,主要包括:首次发现肝癌转移潜能始于原发瘤早期,修正了“转移发生在癌进展晚期”的传统认识;发现一组肝癌转移分子标志物,创建全球第一个经大样本验证为更精准的肝癌转移预测模型;发现阻断肝癌转移的新靶点,发展术后抗转移治疗新策略。近年来,钦伦秀团队相继在CancerCell,CellMetabolism,Hepatology,Gut等国际期刊发表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普外科的七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