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刚吃过一顿烧烤,小腹突然开始剧痛。
我以为躺下休息一会儿就没事,可不到几秒钟,疼痛又来了。
就像有一根针,穿过小腹,扎进胃部,瞬间疼痛难忍。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冷汗从额头冒出,顺着脸颊啪嗒啪嗒往下滴。
短短几分钟,天昏地暗,医院,我就感觉到“有气出,没气入”。
一句话,离死不远了。
医院后,小腹疼,后背疼,左腰疼……
连续6个小时后,连肝胆科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帮我联系了ICU:
“这一次要靠你们救他了!”
进了ICU
医生给我抽出了3瓶褐色油
“他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其他器官功能已经受损,晚来一步估计真的就没了。”
在ICU,一位瘦瘦的女医生查看了我的情况后当机立断,立即抽血查油脂。
检查结果出来,我有2项严重超标,是正常人的几十倍!
甘油三酯:85.51mol(正常值为0.4-2.3mol)
胆固醇:26.98mol(正常值为3.4-6.5mol)
“这是高脂血症引发的重症胰腺炎,马上进行血液净化。”女医生果断下令。
随后,他们从我的血液里抽出了3大瓶浑浊黏稠的褐色油脂样物质。
经过两次血液净化,我的血脂快速下降,命总算保住了。
害人!吃出来的胰腺炎
其实刚开始发作时,我就知道,是胰腺炎。
过去一年,我已经发作了十几次,每次都痛得好像要了我的命。
只是没想到,这次真的差点要了我的命。
这个病怎么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祸从嘴入!
有个27岁的年轻人,斤的大胖子,爱喝小酒,吃麻辣火锅、小龙虾、烧烤。
有一晚约了几个哥们撸了一顿串,喝了点冰镇啤酒,回家之后就开始“胃疼”。以为自己吃多了,他又服了点丁啉,但“胃疼”还是越来越厉害,医院,就发现是急性胰腺炎。
▽
胰腺炎:吃多了“引火烧身”
胰腺位于腹腔(肚子)里,胃的后方,它是一种消化腺,可以消化米饭、肉等,也可以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两者共同维持机体的血糖稳定。
在古代,人们用来清洗衣物上的油渍和污渍的东西,叫做“胰子”,就是用猪或牛的胰腺做成的,可见胰腺强大的“消化”能力。
▽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胰腺一狠起来,连自己都会“消化”,这就是胰腺炎。
短时间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刺激性的食物,如冰镇啤酒或饮料、麻辣火锅、麻辣小龙虾、烧烤、生冷海鲜、月子餐等,会造成短时间内胰液大量分泌和肠壁水肿,引发胰腺炎。
吃多了会导致肥胖,肥胖往往伴随着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也可以直接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得了这个病一年来,我成了急诊、消化科、肝胆科的“熟客”,还跑去广州看,但医生除了消炎也没辙。
发作、消炎、发作、消炎、发作、消炎、发作……
每一顿饭都战战兢兢,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哪块肉,会成为导火索,随时引爆这个“炸弹”。
我苦啊,一个40多岁的潮汕男人,创业打拼没问题,养大三个儿子没问题,却被这个胰腺炎反反复复折磨得生不如死!
图片来源:《我是余欢水》截图
这一次进了ICU抽掉多余的血脂,才算是控制住。
回来复诊时,我洋洋得意地跟那位女医生说:“我终于不用受折磨了!”
医生反复查看我的病例,琢磨了一会儿说:“先别高兴,你有小孩吗?”
我顿时紧张了:“有,三个儿子。”
女医生说:“你要注意,你才40出头就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这可能会有家族遗传,你让孩子过来也查查吧。”
一查,果然,我的大儿子血脂也高。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听从医生的建议,吃得比较清淡。作为一个在深圳打拼的潮汕人,我尽量不应酬,不喝酒不吃油腻食物,虽然这很不“潮汕”。
我很感谢这位女医生,她救了我的命,还提前给我的儿子们打了“预防针”。
她就是——
原来她还是个“抗疫英雄”!
今年新冠疫情暴发,我又在新闻上看到了她,才知道她被派到医院支援,专门抢救那些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患者。
她说,在ICU工作,很耗体力,当初科里的老主任,就是看她体育成绩特别好,才把她一个女生选进了ICU。
如今“媳妇熬成婆”,她又有了一番新的感悟:“医生一定要会思考,不是盲目地做体力活,做重复的工作,遇到诊治的困难时,一定要思考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拿这次救治危重“新冠”患者来说,她就和专家们琢磨出两大突破。
01.别等到“病重”才进ICU!
深圳的疫情暴发初期,重症患者快速增加,先是2例,很快增加到6例……
刘雪燕医生刚到深圳市三院支援时,全国还没有新冠肺炎的救治指引,当时同去的专家们都有点迷茫,“忙碌、气氛很紧张……”
她和专家们查房时发现,很多原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患者,说危重就危重,“翻脸比翻书还快”。
有些患者转入ICU时,已经有点晚,一进来就要插管。
“他们在什么时候出现恶化的端倪?能否在症状出现变化时提前介入呢?”1月31日,她提出了一个“防微杜渐”的建议,尽量防止轻症患者转为重症。
这一想法和广东省卫健委的“重症筛查”不谋而合。
刘雪燕医生负责起前期的重症筛查工作。每天,交接完重症病房的事情后,她就会和感染科医生去病区走一圈,“呼吸频率怎样?氧饱和度多少?血气呢?”她仔细查看新冠患者的这些指标,还细心地觉察到患者脏器的变化。
“这几位患者都已进行氧疗,怎么肺部还没有好转,一直处于低氧状态呢?”这些蛛丝马迹让刘医生很警觉,“不行,他们要马上转入重症病房。”
后来这几位患者的病情发展验证了她的判断,也幸好及早转到重症病房,他们得到了及时治疗。
医院建议买多些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仪,给一些中度症状的患者,提供早期氧疗支持,“这样很多患者就不用转到重症病房了。”
这些新招果然奏效,急急忙忙转进ICU的患者,明显减少了。
02.不能让“困难户”脱不掉呼吸机!
上了呼吸机的患者,如果可以脱机了就值得庆贺,这是重症好转的关键标志之一。
可问题来了,有些新冠重症患者就是脱机困难。
本身开中医馆的张阿姨(化名)就是一名脱机“困难户”,一个月之内上了两次呼吸机。
“脱机困难,原因在哪呢?”刘雪燕医生暗自寻思。
“重症医生要随时走到患者的床前护理,拍背、翻身、照顾患者吃喝拉撒……全部参与一次才能说我了解我的病人。”
通过近距离观察重症患者的每个小变化,刘医生发现,脱机困难和镇静镇痛、气道管理、康复、心理治疗都有关系,所以,她开始更加重视重症患者的康复、护理、营养和心理沟通。
“患者的痰非常粘稠,这就影响到肺部的恢复。”刘雪燕医生带着护理团队每天不停地给张阿姨等重症患者拍背、翻身,并帮她进行肢体活动,还要注意时刻给予鼓励,增加她的信心。
这种细微的护理,张阿姨是能感受到的。有时候醒过来,她会向刘医生表达自己的恐惧,在纸条上颤颤巍巍地写下:“我会不会死?”
看不到刘医生,她又会写下:
▽
后来,张阿姨终于脱离了呼吸机。
睁眼第一句话,还是“找刘主任”。
这就是我要感谢的好医生
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体力好、脑子快、心灵善”的刘雪燕主任
还当之无愧地荣获了“首届深圳医师奖”
▽
更多获奖医生的故事
戳下方蓝字查看
??
韩振
李泽鹏
张文武
李健
梁志刚
熊东林
-End-
「喜欢就点赞」
采写:郑健阳
资料来源:深圳市医师协会、深圳市女医师协会、深圳市卫健委医*处、医院
视频来源: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