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八天的“中国节”小长假即将结束了。
在经历了”购票难,抢票难,回家路上更艰难“的三大难问题之后,身体也经历了迁徙途中的“风餐露宿”,又经历了家宴上的“玉盘珍馐”,有些朋友甚至参加了一个礼拜的婚礼(看来人缘太好也不行,毕竟钱包和肚皮都受不了)。
这期间,肠胃就像在玩过山车,那叫一个“刺激”!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每逢过节期间,什么大鱼大肉、糖油烟酒,酸甜苦辣咸冷烫......当时是吃过瘾了,殊不知却给肠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据报道,每到过节期间,医院门诊内急性胃肠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高发,而原本有胆囊炎、胃炎等肠胃疾病的朋友更容易复发。
主要就是由于不规律和不合理的饮食以及过度饮酒导致。经常出现的症状有:
胃胀、胃痛、消化不良——主要是因为油脂吃得过多
闹肚子、肠道功能紊乱——冷、热食物交替、辛辣等重口食物不离,暴饮暴食、过量饮酒
虽说,吃是国人对每个节日最起码的尊重,但短期内不停地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导致肠胃积食。而积食后会产生大量有害菌,破坏肠道菌群,就会出现以上症状,引发肠胃消化功能紊乱。
我们都知道肠和胃成为作为消化系统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每天都要不停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残渣。如果肠胃出现了“故障”,很多营养物质无法吸收利用,身体自然会出各种问题。
所以,为了更好地进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给肠胃“减负”是节后的首要任务!(虽然我知道你们的后备箱和行李箱都塞满了母爱!)如何给肠胃“减负”呢?
01定时定量吃饭中秋、十一假正逢收获季,所以,假期里除了吃的美食过多,像水果这些零食大家吃的也都不少。很多人会出现该吃饭的时候肚子还不饿,没有一丝食欲。
而这种情况,无论饿不饿,都应按照三餐饭点进食,哪怕少吃一些,或者吃个七八分饱,都要让肠胃逐渐恢复规律进食。
02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既能使食物充分磨碎,减轻肠胃负担,同时,咀嚼时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形成保护胃黏膜。
更重要的是,细嚼慢咽可以让大脑跟上你进食的速度,更早的感受到什么是吃饱,而不是等着狼吞虎咽后才发现胃已经吃撑了,更利于节后控制饮食。
当然,这个良好的进食习惯是平时就应该认真保持的。
03
多吃蔬菜,少吃肉
这几天,就别再只让“鱼肉横行”。此时,那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谷薯类、蔬果类、大豆类食物要适当多吃一些,尤其是蔬菜,而肉类、奶类、蛋类、坚果类可以减少摄入量。
比如主食中应增加全谷物、杂豆、薯类的比例,细粮:粗粮=1:1(消化功能弱,处于肠胃不适症状者少食或粗粮细做或者慎食);
蔬菜更要足量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吃-克。如果您假期里肉吃的真的是很多,那么可以完全不吃肉类食物,蔬菜每天吃一斤或者更多一些(根据个人食量)。尤其是深色蔬菜、绿叶菜、菌藻类的比例可以调整为一日量的一半。
如果假期里吃肉都是正常吃,或者偶尔多吃了一两次,那么肉就正常吃,每天畜禽肉40-75克,水产品40-75克,大家可以自己的情况来酌情食用。
04
食物口味要清淡
清淡并不是说都吃素,而是强调食物的口感——少油、少盐、少糖、避免使用辛辣刺激的调味品。
过节期间吃了太多各种口味的美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容易出现炎症或溃疡。所以,想要恢复肠胃健康,应多吃清蒸、凉拌、白灼等烹饪方式制作的食物,少吃油炸、煎烤、辛辣的重口味的食物,避免再次刺激肠胃。
05
补充益生菌
除了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之外,补充益生菌也是非常重要的。益生菌可以促进营养素的吸收或促进废弃物的排泄,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肠胃消化功能,促进肠胃蠕动。所以,可以吃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泡菜、纳豆等等(泡菜含盐量较高,少吃)。
06
多喝淡茶水
以茶代酒,饮茶既能避免身体摄入过多的有害物质(酒精),还能摄入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调节血脂水平、具有抗炎作用的茶多酚。其中调节血脂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喝茶缓解油腻。
07
多运动
运动可以对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运动还可以增加能量消耗,避免热量储存,形成脂肪堆积。
大家可以多选择散步、慢跑、游泳这些可以静下心来的运动。哪怕是做家务,只要是身体在动,都比一直坐着或“瘫”着更利于身体和精神恢复。
另外,运动还可以调节心情和精神状态,让我们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来迎接年接下来的挑战。
其实,无论是过节还是日常饮食,为了身体健康,我们都应规律饮食,科学饮食,避免让肠胃受伤,脂肪流淌~~~
另外,为了更好的投入的新的“战斗”中,再给大家几点小建议:
从作息上,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从心理上,要尽量早点把心思转回到工作上来,提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焦虑。
从行为上,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安排好工作日程,避免拖延,立即行动。
最后,预祝大家开工顺利!
真心话大冒险
这个假期,你长了几斤?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也欢迎转发至你的朋友圈或朋友!
新书预告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人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得到了空前提升,更多的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