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A.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其中以胆石症最常见。
急性胰腺炎病因1——胆道疾病(共同通道学说)
解剖上大约70%~80%的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
胆系结石在排出过程中一旦嵌顿在壶腹部,将会导致上行胆管炎与急性胰腺炎发生。
2.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①乙醇刺激0ddi括约肌痉挛和十二指肠乳头水肿,使胰管内压增加,胰液排出受阻;
②通过刺激胃酸分泌,使胰泌素与缩胆囊素(CCK)分泌,促使胰腺外分泌增加;
③长期酒癖者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易沉淀而形成蛋白栓,致胰液排出受阻。
急性胰腺炎病因2——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3.其他:胰管阻塞、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手术与创伤、药物、感染等。
B.发病机制——胰腺自身消化理论。
1.胰腺分泌的生理过程
(1)分泌两种消化酶:
①有生物活性的酶:如脂肪酶、淀粉酶和核糖核酸酶等;
②无活性的酶(以前体或酶原形式存在):如胰蛋白酶原、前磷脂酶、前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等。
(2)胰腺生理性防御屏障:
(3)胰液正常消化作用的发挥:
①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在肠激酶作用下,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②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各种无活性的胰消化酶原?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
2.急性胰腺炎与自身消化理论相关的机制
(1)各种病因导致胰腺腺泡内无活性的酶原激活,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连锁反应;
(2)胰腺导管通透性增加,使有生物活性的胰酶渗入胰腺组织,加重胰腺炎症。
急性胰腺炎发病中主要的4种活化酶(,改良版)
消化酶
过程
结果
磷脂酶A2
分解细胞膜的磷脂,产生溶血脑磷脂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细胞*作用)
胰实质凝固性坏死、溶血及脂肪组织坏死
激肽释放酶
使激肽酶原变为缓激肽和胰激肽,使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休克和水肿
弹性蛋白酶
溶解血管弹性纤维
血栓形成和出血
脂肪酶
胰腺及周围组织脂肪坏死和液化
上述消化酶共同作用,造成胰腺实质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和坏死;
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又促使消化酶释出,形成恶性循环。
坏死的产物、胰腺消化酶和胰腺炎症又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引起多脏器损害,成为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二)病理改变
类型
大体
镜下
临床联系
1.急性水肿型
胰腺水肿、肿大、分叶模糊、质脆,周围有少量脂肪坏死,病变累及部分或整个胰腺。
间质水肿、充血、散在点状脂肪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无明显胰实质坏死和出血。
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
2.急性坏死型
胰腺分叶结构消失,并有新鲜出血区。较大脂肪坏死灶散落在胰腺及周围组织——钙皂斑。病程较长者可并发假性囊肿、脓肿或瘘管。
凝固性坏死。常见淋巴管炎、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出血坏死。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少见,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
①性质:突然起病,可为刀割样痛、钝痛、钻痛或绞痛,呈持续性,可阵发性加剧;
②部位:多位于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
③缓解:弯腰抱膝位可缓解;不能为胃肠解痉药缓解,进食可加重。
④预后:轻症3~5天即缓解;重症持续较长,可引起全腹痛。
⑤例外:年老体弱者可无或轻微。
腹痛的机制:
①炎性渗出液和胰液外溢刺激腹膜和腹膜后组织;
②胰腺急性水肿,炎症刺激和牵拉包膜上的神经末梢;
③胰管阻塞或伴胆囊炎、胆石症;
④胰腺炎症累及肠道,导致肠胀气和肠麻痹。
(2)恶心、呕吐和腹胀:呕出食物和胆汁,吐后腹痛不减轻。同时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3)低血压或休克:常在重症胰腺炎时发生。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烦躁不安、湿冷等;极少数可突发休克,甚至猝死。
低血压的机制:有效血容量不足,缓激肽类物质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并发消化道出血。
(4)发热: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发热持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
(5)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代谢紊乱:低血钾,脱水。呕吐频繁可有代碱。
重症者:低钙血症(<2mmol/L),明显脱水与代酸,部分伴有血糖增高。
(6)手足搐搦——低血钙引起——预后不良表现。机制:
①大量脂肪组织坏死分解出的脂肪酸与钙结合成脂肪酸钙,钙大量消耗所致;
②胰腺炎时刺激甲状腺分泌降钙素。
2.体征
(1)轻症:
腹部体征较轻,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少,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常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
当胰头炎性水肿压迫胆总管或胆总管壶腹部结石时,可出现*疸。
后期出现*疸应考虑并发胰腺假囊肿或脓肿压迫胆总管或因为肝细胞损害所致。
(2)重症:
上腹或全腹明显压痛,并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
伴麻痹性肠梗阻:可有明显腹胀,腹水血性,淀粉酶明显升高。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并发脓肿时可触及有明显压痛的肿块。
重症胰腺炎的两个特殊体征:
①Grey-Turner征: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到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表现为暗灰蓝色;
②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机制同Grey-Turner征。
(四)主要全身并发症(8)及局部并发症(2)
胰腺炎并发症
表现
全身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突起发作、进行性呼吸窘迫、发绀等,常规氧疗不能缓解。
2.急性肾衰竭
少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
3.心血管系统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和心律失常。
4.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或黏膜糜烂所致;
下消化道出血:胰腺坏死穿透横结肠所致。
5.胰性脑病
精神异常(幻觉、幻想、躁狂状态)和定向力障碍等。
6.脓*血症和真菌感染
早期以G-杆菌感染为主,后期常为混合菌感染;脓*血症往往与胰腺脓肿同时存在;
真菌感染(原因:严重患者机体抵抗力极低,加上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
7.高血糖
暂时性高血糖
8.慢性胰腺炎
局部
1.胰腺脓肿
起病2~3周后形成,表现为腹痛、高热、上腹肿块和中*症状。
2.假性囊肿
起病3~4周形成,由于胰液和液化的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周围包裹所致。
多位于胰腺体尾部,可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囊肿穿破可致胰源性腹水。
(五)辅助检查
1.淀粉酶:
(1)血清(胰)淀粉酶:
起病后6~l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
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
两点注意:
①淀粉酶的高低不反映病情轻重——重症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②淀粉酶增高不一定是胰腺炎——其他急腹症如胆石症、消化性溃疡穿孔、胆囊炎、肠梗阻等都可有血清淀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2倍。
(2)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下降缓慢。水平可受患者尿量的影响。
(3)腹水及胸水淀粉酶:明显增高。
2.血清脂肪酶:
起病24~72小时后开始上升,持续7~10天
对就诊较晚的患者有诊断价值,特异性也较高
3.生化——提示预后不良的2个指标。
血糖升高:暂时性。持久的空腹血糖>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预后不良(2-1)。
低钙血症(<2mmol/L):多见于重症,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平行,若血钙<l.5mmol/L——预后不良(2-2)。
4.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
常规初筛
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后期对假性囊肿和脓肿有诊断意义。由于患者肠道气体过多,常影响其观察。
CT
对诊断、鉴别诊断、评估严重程度,尤其是对鉴别轻症和重症胰腺炎有重要价值。
增强CT——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检查方法。
轻症: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和增厚,边缘不规则;
重症:胰腺周围区消失;网膜脂肪和网膜囊变性,密度增加;胸腹膜腔积液。
腹部X线平片
间接指征:“结肠切割征”和“哨兵袢”。
用于排除其他急腹症,如内脏穿孔等;可发现肠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征;腰大肌边缘不清、弥漫性模糊影——腹水。
5.C反应蛋白(CRP):有助于监测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在胰腺坏死时明显升高。
6.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类型
诊断标准
(1)轻症胰腺炎
持续而剧烈的上腹部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同时有血清和(或)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
(2)重症胰腺炎
除(1)外,尚具有局部并发症(假性囊肿、胰腺坏死、脓肿)和(或)器官衰竭。
u有以下表现应按重症胰腺炎处置:
A.症状: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
B.体征:腹膜刺激征、腹肌强直,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C.实验室检查:血钙2mmol/L,血糖>11.2mmol/LD.(无糖尿病史),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
D.腹腔诊断性穿刺:发现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
预后不良
重症
血钙(mmol/L)
1.5
2
血糖(mmol/L)
10
11.2
如何彻底记住?
2.鉴别诊断
病史及查体
关键鉴别点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重,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
X线透视:膈下有游离气体。
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胆绞痛病史,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部,Murphy征(+)
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确诊。
心肌梗死
冠心病史,突起发病,疼痛有时限于上腹部
心电图典型改变,心肌酶升高。血、尿淀粉酶正常。
急性肠梗阻
腹痛为阵发性,伴有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无排气,可见肠型
腹部X线:液气平面。
(七)内科治疗
A.轻症急性胰腺炎(大多数):经3~5天积极治疗常可治愈,包括:
①禁食;②胃肠减压;
③静脉输液,补足血容量,维持热能供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④止痛:腹痛剧烈可给予哌替啶,禁用吗啡!
问题:为什么胰腺炎腹痛禁用吗啡止痛?()
⑤抗生素:并非必要(化学性炎症),但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生常与胆道疾病有关,如合并感染,需选用;
⑥抑酸治疗:静脉给予H2R拮抗剂或PPI。
B.重症胰腺炎——除上述,还包括:
1.内科治疗
(1)监护——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针对器官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采取相应的措施。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若有休克,给予鲜血、白蛋白或血浆代用品。
(3)营养支持:早期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如无肠梗阻,应尽早行空肠置管肠内营养(EN)。目的:防止肠内细菌移位而引起胰腺坏死合并感染。
(4)抗菌药物:常规使用可预防胰腺坏死合并感染。应选用:
①对胰腺有较好渗透性的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或喹诺酮类等,并联合对厌氧菌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
②对肠道移位细菌(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金葡菌等)敏感的抗生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也可。
(5)抑制胰液分泌:
生长抑素:目前推荐尽早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八肽(奥曲肽)。
(6)抑制胰酶活性:仅适用于重症胰腺炎早期。
机制
抑肽酶
对抗胰血管舒缓素,使缓激肽原不能变为缓激肽,还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血清素。
氟脲嘧啶
减少胰液分泌,抑制DNA和RNA合成,抑制磷脂酶A2和胰蛋白酶。
加贝酯
抑制蛋白酶、凝血酶原、血管舒缓素、弹力纤维酶。
2.内镜下0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非手术疗法——治疗和预防胰腺炎发展。
适用于:老年人不宜行手术者。
(八)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治疗
对于伴有胆道结石性梗阻、胆道感染的重症胰腺炎病人,应早期手术(72小时内);
可行内镜下0ddi扩约肌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术。
经非手术治疗病情缓解的病人,可于急性胰腺炎治愈2~4周后行胆道手术。
1.手术适应证:
①虽经合理支持治疗,临床症状继续恶化;
②暴发性胰腺炎经过短期(24小时)非手术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不能得到纠正;
③胆源性胰腺炎;
④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
⑤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
⑥合并肠瘘或胰腺假性囊肿。
2.手术方式——最常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
可同时行“三造瘘术”,即胃造瘘、空肠造瘘及胆总管引流术。
假性胰腺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或手术行内、外引流术。
[病例摘要]
男性,50岁,骤发剧烈上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一天
患者于发病当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剧烈腹痛,初起时觉剑突下偏右呈发作性胀痛,腹痛迅速波及全腹部转成持续性,刀割样剧烈疼痛,并向后背放射,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发病以来未曾排便及排气,并且不敢翻身也不敢深呼吸,更不敢使腹部受压。12小时前腹痛加重并出现烦燥不安,憋气,伴体温升高遂来急诊。三年前查体,发现胆囊结石,从无症状,未予治疗。既往无类似腹痛,无溃疡病史。
查体:体温38.9℃,BP/80mmHg,P次/分,R32次/分。急病容,右侧卧位,全身皮肤及巩膜可疑*染,头颈心肺(-),全腹膨隆,伴明显肌紧张及广泛压痛,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肝浊音界在右第六肋间,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
辅助检查:Hb96.1g/L,WBC18.9×/L,ASTU/L,BUN9.9mmol/L,TBIL30μmol/L,DBIL12μmol/L,血钙1.75mmol/L。卧位腹平片示肠管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B超:肝回声均匀,未发现异常病灶,胆囊7×3×2cm大小,壁厚0.4cm,内有多发强光团,回声后有声影,胆总管直径0.9cm,胰腺形态失常,明显肿大,尤其以胰头、胰体明显,胰周多量液性暗区,胰管增粗。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2.胆囊炎、胆石症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上腹痛,向后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发烧
2.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有可疑腹水征
3.WBC升高,血钙下降
4.影像学检查所见:B超、腹平片
二、鉴别诊断(5分)
1.消化道穿孔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肠梗阻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血尿淀粉酶
2.腹腔穿刺,腹水常规及淀粉酶测定
3.腹部CT
四、治疗原则(3分)
1.禁食,胃肠减压
2.适当应用抗生素及生长抑素类制剂
3.密切观察病情,有感染征象时,可手术探查
备注:腹腔穿刺抽出多量血性液体,淀粉酶U/L,血淀粉酶U/L,尿淀粉酶U/L
还在担心技能的你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