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在交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五个春秋。这一路走来,匆匆前行,我借此机会驻足回首,发现这几年岁月终究是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迹,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褪去了稚嫩的脸庞,沉淀出理性的光芒,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因为是医学生,所以我们只能有一年的时间留在闵行,第二年便要搬去医学院。有人和我说,在闵行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大学,剩下的时光便如同“高中”般忙碌,要我们好好珍惜。
于是,大一的我加社团,刷电影,玩游戏,把高中没能体验的通通体验了一把,过过人们眼中自由的大学生活。那时的我自由而快乐,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正因如此,大一的成绩马马虎虎,不尽人意。一轮*训过后,我们便匆匆离开闵行校区,回到医学院,开启新的征程。
还记得那时辅导员给我们开班会,教导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到那时,我才开始认真思考大学的意义和我究竟为什么而读医。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的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教育,老师上课讲课,布置作业,课后复习,准备考试。执行力强,头脑灵活的人跟着学校按部就班的走,总会收获一个满意的成绩,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高考就是他们的巅峰,到了大学便失去了方向,茫然不知所措,因为高中和大学是两种不同的模式,高中时是被动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大学则需要主动培养自己的习惯,这便要靠自学自律,在我看来,这是大学最需要培养且受用终身的技能。为什么学医,我想这是每个医学生都要面对的灵*考验。有的人因为是医药世家而学医,有的人因为家人生病而学医,而我则是因为成绩刚好到了那里,加上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梦想而学医。于是乎,为了我的小小梦想,为了不光阴虚度,我开始努力当一个奔涌向前的后浪,在医学的殿堂翱翔,至今还记得考的第一门课程《医学免疫学》,种类繁多的CD分子家族,免疫细胞相互配合构成人体健康的保障,以及用免疫学方法治疗肿瘤的可能;还记得《系统解剖学》上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以及第一次去见大体老师的忐忑。这样的学习生活简单,忙碌,却十分充实。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我的小小梦想,我对科研总是有非同一般的兴趣。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我参加了医学院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回想起当初的我们,几个一腔热血的陌生同学走到了一起,组成了大创团队,在晚上的食堂里坐着讨论找导师找课题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我们找到了十分负责任的刘俊岭老师,刘老师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并鼓励我们独立去找实验的方向,最后,在他的指导下,根据一篇Nature论文确立了我们的课题。我们跟着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进行学习,在他们的耐心教导下,我们掌握了很多实验技术,如小鼠盲肠结扎手术、小鼠脓*血症评分、石蜡切片技术、冰冻切片技术、免疫荧光技术、肺灌注技术等,我们在此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实验上的问题,我们都会一起交流讨论,向实验室师兄师姐们取经,在此基础上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智力最终是有限的,五个人加起来的头脑风暴,可以让我们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同时也正因为我们大创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能得以在困难中互相扶持,不断前进,走到最后。总的来说,因为这次大创,让我对科研的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我喜欢科研”的层面上,而是让我去深入了解真正的科研环境是怎样的,让我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可谓是初步掌握,而且,了解科研的重复枯燥乏味之后,反而激起了我对科研的敬意和兴趣。这些经历也为我将来的研究生阶段进入实验室打下了坚实地基础,让我能更好更快速的融入到新的实验室环境中去。
大创的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也正因为发现对科研的愈发热爱,在我后期去市一临床医学院之后,有幸参加了一院的博士生带教一对一项目,这是一个和大创相似的科研训练计划,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计划中是一名师兄带一个师弟,独立开展实验,更加符合将来研究生阶段独立做实验的实际。开始的时候,我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并定期做PPT向师兄汇报,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获益良多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十分吃力,很多专业词汇均不懂,文章里面的各种实验图也并不理解,但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以及不负师兄的栽培,我逼着自己努力去看,去学,去和师兄师姐寻求经验,在师兄的建议下,翻词典,查资料,搜文献,理解文章的内涵和逻辑。就这样慢慢踏入阅读的门槛,学会如何去泛读和精读文献,并为后来写综述打下基础。在实验方面,在师兄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大创没学到的而科研上更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WB,PCR,细胞培养,质粒转染等,不仅如此,师兄还传授我如何作图,撰写文章,以及科研的逻辑等,让我对科研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也因为博士生一带一研究的是肿瘤,也让我与肿瘤之间有了不解之缘,成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在大创和博士生一带一中,我们也经历了许多教训,这些“坑”可谓是我们痛并快乐着的宝贵的财富。首先,在选题方面,当初的我们进行选题没有经验,太不稳重,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凭借一篇文章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意图想学会创新科研,却没有想到充分去论证这个方向背后的可行性,以及我们目前的实验室条件,时间、精力、成本是否能应对这个题目就开始选题,只能说真是太“年轻”了,当然,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学会在后来的博士生带教一对一项目中如何进行选题和初步评估,并且学会如何以较小的成本开展实验。这也提醒我,下次遇到重大的抉择,一定要慎重考虑,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或老师们请教。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一些实验技术上也遭受瓶颈,比如冰冻切片技术,总是难以切出完整的一片组织,难以建模以及WB和PCR的内参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生也让我意识到科研的另一方面,也让我在今后的做事与研究生阶段能少犯一些错误。
在经历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博士生带教一对一项目之后,我对创新这个词有了自己的思考。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新这个词无数次出现在我们耳边,我们身边到处都在鼓励创新创业。没错,风云变幻的当代,创新是主旋律,创新即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发展。我们千人万人都高喊着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这是好的,可是当中的很多人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带动下,为了名利职位,误入歧途,只想着为创新而创新,却不曾想为什么而创新?在经历了基础医学实验室,PI实验室,临床实验室之后,看到一些踏踏实实读文献做实验的师兄师姐们,我才领悟到,所谓创新,不能盲目地去追求“新”,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以人类健康为目标,以忘我的精神去投入,不记代价,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创新来。
到了大四下我们便开始了实习生活,将我们所学的临床知识应用于实践,到那时才知道什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临床思维的养成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更需要勤勉思考,积累临床经验。从一名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医生,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两个难忘的病例,第一个是在消化科,一个患者突然发生了晕厥,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于是马上开始抢救,我们作为实习生被派去给患者做胸外按压,虽然在模拟人身上演练过许多次,但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做还是第一次,因为担心患者的肋骨骨折,所以一开始不敢按太深,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上改正了过来,遗憾的是这个患者最终没有救回来,当患者的家属赶来喊出一声“妈”的时候,感觉自己整个人的心都碎了。第二个是在ICU,有一个年纪轻轻的女患者前天晚上喝了一些红酒,第二天便因为急性胰腺炎收了进来,还出现了胰腺炎经典的库伦征,特纳征,在ICU住了不到一周的她,早上我还为她测了血气,下午就殁了。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世事无常和人间疾苦,同时培养并坚定了我治病救人,为人类医学做贡献的信念。在这里我还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带教老师,我折服于有些老师的“名儒大家”风范,惊叹于有些老师的医患沟通艺术,敬佩有些老师缜密的临床思维。我在新生儿科遇到的“马哥”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一开始查房我们都会被她问到哑口无言,从临床表现到背后的机理,再到如何鉴别和处理及注意事项,思维清楚紧密连贯,让我知道了该如何修炼成为一名同他们一样优秀的医生。
如今,实习已然接近尾声,意味着我的本科生活也即将告一段落。在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市一博士生带教中遇到的师兄们,他们对我的肯定激发了我对科研的热爱和信心,在实验中出了什么差错也是大度的选择原谅,并告诉我失败无可避免;实验不顺利时也会不断给我加油打气,并和我一起解决问题。师兄不只是我的老师,亦是我的益友,经常和我交流情感生活问题,也在后面为我保研选专业提供了尽心尽力的咨询和帮助。在这里不只收获了实验的技术,投身科研的信念,更是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对于将来的硕博求学,我选择了肿瘤专业作为将来深耕的方向。一直以来我都对肿瘤防治抱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于当年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也在于此。后来在医学院学习到的免疫学,博士生带教,与师兄的交流让我更加坚定研究肿瘤的决心。我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