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哥论健导语
就问你怕不怕——
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还有5个人是正在奔向糖尿病的路上;
中国每天有人被确诊糖尿病;
每天有多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十几二十几岁得糖尿病的越来越多了;
糖尿病成了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在美国穷人多,在中国“富人”多
“在美国,是穷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国,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庆研究核心成员之一、中医院李光伟教授如此分析国人的糖尿病现象。但这里的“富人”要打引号。美国的有钱人注意饮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务、去健身房锻炼,把身体练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而经济状况较差的美国人为了省钱,吃便宜而高热量的食品,也没有钱去健身房锻炼,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
中国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着美国穷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发也就不言而喻了。
长此以往,中国人得糖尿病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人未来全都转为糖尿病患者,那将会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带来多大的冲击?”糖尿病专家李光伟如此担忧的说。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会成为糖尿病前期。成为糖尿病前期以后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都有转变成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变目前肆意的饮食习惯、继续久坐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多的小胖子诞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变成糖尿病大*的一员。
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度切合,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对于糖尿病前期,世卫组织的诊疗指南并不推荐药物干预。唯一能够阻断他们继续演变成糖尿病的办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预,也就是当一个人拥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运动时间时,要学会吃和运动。
认清糖尿病防治误区,专家带你避开18个陷阱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
生活中,你对糖尿病有哪些误解呢?
下面,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教授解答18条糖尿病防治的防治误区。郭教授强调:“正确的理念务必反复宣讲,因为很多错误的观点一直在广泛传扬。”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郭启煜教授: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郭启煜教授: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郭启煜教授: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可不在少数哦!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吗?
郭启煜教授: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预防糖尿病,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终身获益。”
误区5: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郭启煜教授:错了!控制饮食并非是要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进食太少还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危害更大。科学的饮食控制,强调既要控制好疾病,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达标不是饿出来的,控制饮食谨防矫枉过正。”
误区6: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郭启煜教授: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哦!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把握好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误区7: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吗?
郭启煜教授: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
少喝纯米粥;
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
别煮时间太长;
放凉再喝;
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
先吃菜再喝粥;
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
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
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喝粥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喝。”
误区8:“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了吗?
郭启煜教授: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9: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郭启煜教授: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酿成的*汁。”
误区10:糖友做家务就是运动吗?
郭启煜教授:这个观点不确切。做家务确实也是一种运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运动。做家务相对单调,动作重复,易疲乏,耗能有限,所以,绝不能以家务代替运动。糖尿病的运动治疗要求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运动方式可以结合自身爱好,因人而异。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起不到运动治疗的效果。
“家务要做,运动也不能放弃,最好二者兼顾。”
误区11: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血糖吗?
郭启煜教授:错!没有症状也必须定期监测血糖!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高血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积极监测血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远离并发症。
“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
误区12:保健品可以单独治糖尿病吗?
郭启煜教授:有的保健品可能确有一定的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但并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手段,降血糖还是要依赖正规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还是五驾马车。保健品不在此列!
“保健品,毕竟只是保健品!治疗疾病,要相信医学的力量。”
误区13: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吗?
郭启煜教授: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4:血糖降下来了就能停药了吗?
郭启煜教授:当然不是!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若自己擅自停药,则很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即使医生同意停药,也仍需注意控制饮食和运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治疗的疗程,就是患者的余生。
“降糖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一辈子的事业,应贯穿始终。”
误区15:二甲双胍具有肝肾*性吗?
郭启煜教授:错!二甲双胍是一种经典降糖药物,历史悠久,久经考验,价廉易得,应用非常广泛。
二甲双胍确实是经过肝肾代谢,但并不损伤肝肾,只要肝肾功能正常,就可以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但是,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广泛流传的谣言,也依然是谣言。”
误区16:胰岛素具有成瘾性?
郭启煜教授:纯属无稽之谈!胰岛素是一种由人体胰岛β细胞的生理性激素,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糖尿病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胰岛素治疗就是补足体内缺乏的胰岛素,属于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
有些患者长期接受胰岛素治疗,是因为病情的需要。这些患者往往伴有胰岛功能的显著下降。胰岛素是最强的降糖药物,糖尿病治疗最有效的武器,应及时启动。
“对胰岛素的误解,是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最大障碍。”
误区17:糖尿病严重了才打胰岛素?
郭启煜教授:错!胰岛素并非是糖尿病严重后才用。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及时启动,及时强化。
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即应启动胰岛素治疗,而且往往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标,即可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可首选胰岛素治疗。
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型困难,与1型糖尿病难以鉴别时,可首选胰岛素治疗。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确定分型后再根据分型和具体病情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也需使用胰岛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围手术期等,也需要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胰岛素治疗,因时而谋,应时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
误区18: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郭启煜教授: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应努力把糖尿病带进坟墓,而非被糖尿病拖进坟墓。”
整理:健康报记者王潇雨
马上点击以下图片,听车哥论健,让健康更简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