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内镜诊治儿童胰腺分裂伴慢性胰腺炎的长期随
TUhjnbcbe - 2021/7/23 18:04:00
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a_7279415.html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38(6):崔光星,张筱凤,吕文,等.

摘要目的

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儿童胰腺分裂(pancreasdivisum,PD)伴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月—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医院行ERCP诊治的18周岁以下的PD伴CP患儿资料,详细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诊治情况、随访资料,并对比术前和术后胰腺炎发作次数、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主胰管直径等指标。

结果

共计19例患儿确诊PD伴CP,总计实施82例次ERCP,平均每例4.31次(1~9次),每例患儿平均更换胰管支架3.21次(0~8次)。副乳头插管成功率为97.6%(80/82),首次ERCP术后腹痛缓解率为89.5%(17/19)。并发症发生率4.9%(4/82),无一例中转外科手术。平均随访55.8个月(9~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胰腺炎的中位发作次数由3.0次减少至0次(Z=-3.,P0.),术后中位VAS由6分降低至1分(Z=-3.,P0.)。而术前、术后中位胰管直径均为0.35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P=0.)。

结论

ERCP诊治儿童PD伴CP安全有效。

胰腺分裂(pancreasdivisum,PD)是胰腺最常见的先天性解剖异常,在胚胎发育时期腹侧胰管与背侧胰管融合失败所致[1]。人群中大多数PD是无症状的,少数可并发急性复发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或胰型腹痛,称之胰腺分裂症或症状性PD。现阶段,国内ERCP在儿童中的应用尚不普及,且对儿童先天性胆胰疾病,尤其是对于PD认识不足,因此儿童相关PD的研究文献很少,针对儿童PD伴CP的报道则更加缺乏。而PD所致的CP,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发育。我科自年以来ERCP下诊治儿童PD伴CP共19例,并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收集

收集年1月—年1月,医院行ERCP诊治的18周岁以下PD(包括完全性PD和不完全性PD)伴CP患儿的临床资料。CP的诊断主要依据《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广州)》[2],其中ERCP下诊断标准:主胰管不规则扩张和全胰腺散在不同程度的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主胰管完全或部分梗阻(胰管结石或蛋白栓),伴上游主胰管和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全胰腺散在不同程度分支胰管扩张,或单纯主胰管不规则扩张,或存在蛋白栓。

二、内镜下诊治

术前获得患儿父母知情同意并签署治疗同意书。使用日本Olympus公司JF型十二指肠镜和切开刀,美国COOK公司和Boston公司的支架、导丝和高频电等内镜治疗器械,均为成人ERCP相关设备。术中首先观察主副乳头,一般先行主乳头插管造影,显影腹侧胰管,若不显影或只显示较短的一段(长度一般不超过腹中线),则再行副乳头插管造影,如见贯穿全胰腺的背侧胰管,则可诊断PD,其中背侧胰管与腹侧胰管间无交通支为完全性PD,若存在纤细短小的交通支则为不完全性PD。明确诊断后,行相应内镜下操作。其中,完全性PD伴CP主要行副乳头切开联合背侧胰管支架置入术(图1),不完全性PD伴CP行主副乳头双括约肌切开联合副胰管支架置入术。

图1

1例诊断为完全性胰腺分裂伴慢性胰腺炎男性患儿的内镜治疗 1A:副乳头肿大(白箭头),主乳头正常(黑箭头),副乳头行括约肌切开;1B:副乳头插管后造影见背侧胰管全程显影,不规则扩张、走行扭曲(白色箭头),与腹侧胰管(黑色箭头)之间无交通支,诊断完全性胰腺分裂伴慢性胰腺炎;1C:胰管行球囊取石术,见白色胰石流出;1D:行背侧胰管支架置入术,置入单猪尾胰管支架(白箭头)

三、随访

每例患儿首次ERCP术后即视作随访始点,随访终点为年1月1日。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胰腺炎再发情况(取每年平均发作次数),术后腹痛评分情况[取首次ERCP术后随访期间腹痛(包括胰腺炎复发时)最剧烈时的一次评分],术后主胰管直径改变(取最后一次ERCP时测得的主胰管最宽直径),术后生长、发育等情况。其中,腹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0分为无疼痛,2分为有点痛,4分为轻微疼痛,6分为疼痛明显,8分为疼痛严重,10分为剧烈疼痛。0~3分为轻度疼痛,表示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轻度影响睡眠;7~10分为重度疼痛,表示不能入睡或痛醒。

四、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范围)表示,组间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行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患者一般资料

近10年间,共19例患儿在我院ERCP下确诊PD伴CP,均在我院首次确诊,首次确诊PD所用时间为3~84个月,平均17.4个月。其中男7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26岁(6~18岁)。完全性PD为12例,不完全性PD为7例。总计实施82例次ERCP,平均每例4.31次(1~9次);每例患儿平均更换胰管支架为3.21次(0~8次),每3~6个月更换一次支架。

二、内镜下治疗情况

副乳头插管成功率97.6%(80/82),失败的2例患儿先行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个月后再行ERCP下副乳头插管成功,并放置支架。首次ERCP术后腹痛缓解率为89.5%(17/19),2例无效者表现为术后疼痛无改善,予以药物治疗后缓解出院,但对随后的内镜下治疗有效。完全性PD伴CP患儿首次治疗均行副乳头切开联合背侧胰管支架置入术;不完全性PD伴CP则主要行主副乳头双括约肌切开联合副胰管支架置入术,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行主副乳头球囊扩张术、球囊取石术等。3例患儿有胰胆管合流异常伴胆总管下端不同程度狭窄,在背侧胰管支架置入基础上放置了胆道支架。

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4.9%(4/82),2例次更换支架术后并发轻型胰腺炎,予以保守治疗;1例次术后血淀粉酶明显升高,但无腹痛,考虑高淀粉酶血症,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次术中主乳头对侧黏膜撕裂出血,予以内镜下钛夹成功止血。无一例中转外科手术。

四、随访观察

平均随访55.8个月(9~个月)。术前、术后胰腺炎中位发作次数分别为3.0次、0次,中位差值为3.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P0.)。术前、术后VAS中位评分分别为6分、1分,中位差值为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P0.)。术前、术后胰管中位直径均为0.35cm,中位差值为0.05cm,术后胰管直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P=0.)。患儿的一般发育情况如心智、身高、体重等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区别。

讨论

PD个体出现十二指肠副乳头狭窄或炎症等异常时,可出现腹痛或诱发急性胰腺炎。如果病因不能及时解除,则病程中可反复发作急性胰腺炎,最终发展为CP。PD伴CP患者的临床表现与CP患者相似,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腹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为特点。区别于成人CP的诊断,由于儿童CP的腹痛以轻中度为主且常不伴有血清淀粉酶升高,因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国内王伟等[3]报道CP患儿首发腹痛至确诊平均需41.6个月,其中确诊需2年以上者高达57.1%(24/42);而于意等[4]报道近1/4患儿至少需要2年才能确诊CP。本研究患儿入住我院前均未明确诊断出PD伴CP,确诊平均用时长达17.4个月,与上述研究相符,确诊耗时长,致使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MRCP作为一项无创检查,目前是诊断胆胰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诊断PD上,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年发表的一项系统性回顾及荟萃研究发现,MRCP诊断PD的总灵敏度仅为52%,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3%、72%;促胰素增强MRCP可显著提高灵敏度至86%[5]。Kushnir等[6]最近的研究指出MRCP诊断PD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97%、94%、82%,但经过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阅片后,可将灵敏度提高至81%,该研究强调了术前仔细甄别影像的重要性。而国内张利等[7]报道应用1.5T高清MRCP诊断PD的准确率高达96.6%(28/29),还可明确PD具体分型,但同时指出该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进一步研究,且该研究未具体指出是否使用了促胰素增强MRCP来提高准确率。ERCP作为一项有创操作,目前主要用于胆胰管疾病的治疗,然而对于先天性的胆胰管疾病如PD、PBM等,因其能够清楚显影胆胰管汇合部位及共同通道,仍旧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金标准[5,6,8,9]。本组患儿均由ERCP明确诊断PD,且3例合并有胰胆管合流异常。

PD伴CP治疗主要有内镜和外科手术。一项荟萃研究指出症状型PD的内镜与外科治疗总缓解率分别为69.4%和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考虑到外科手术具较大的创伤性,故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PD的首选方法。CP患者往往伴随胰管形态学改变,在胰管扩张的基础上可伴有局部狭窄、扭曲等,致胰管内常呈高压状态。为解决胰管内高压,充分的胰液引流是关键。本组患儿均行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背侧胰管支架置入术。对于完全性PD伴CP,为避免胆道逆行感染风险,本研究尽可能避免了主乳头切开,而对于不完全性PD伴CP,为使腹侧胰腺充分引流,权衡利弊后,实施了主乳头括约肌切开。研究结果发现PD伴CP的内镜治疗反应较好,首次ERCP术后缓解率为89.5%。与术前比较,术后VAS及胰腺炎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患儿的术后胰管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不同于我们较早前对于儿童PD伴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研究结论[11],早前的研究中行ERCP干预后,所有患儿的胰管直径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分析原因,笔者认为PD伴CP患儿在反复发作胰腺炎的漫长病程中,胰腺组织(包括胰管及其分支)已出现慢性纤维化等不可逆改变,尤其是胰管扭曲、狭窄、串珠样等典型CP改变,这可能是ERCP治疗后主胰管管径无法复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仅1例9岁男性患儿术后胰管直径恢复至正常,其可能与确诊PD时间短(8个月)以及较早内镜下干预有关,不过仍需对其进一步长期随访观察。

由于小儿消化道解剖的特殊性,以及哭闹不安等特点,儿科开展ERCP不仅难度大,而且对内镜技术的要求很高。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成功是完成ERCP的先决条件。本组患儿ERCP副乳头插管成功率达到97.6%(80/82),失败的2例在择期内镜治疗中亦插管成功。副乳头插管极度困难者可参考ERCP联合EUS通过对接技术进行补救,国内*平晓等[12]报道使用该技术成功实施2例副乳头插管困难病例。本研究中ERCP并发症仅4.9%且轻微,操作成功率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严格掌握适应证;(2)具有完备的设备条件;(3)依据患儿情况,采取个体化麻醉处理;(4)最为重要的是,具备高水平的内镜技术,本组操作均由具有15年以上ERCP操作经验的高年资内镜医师完成。

本研究所有患儿获得远期随访,平均随访55.8个月,最长者近10年。随访发现患儿的一般发育情况如心智、身高、体重等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区别[13],证实内镜下治疗儿童PD伴CP安全、有效。然而随访期间,多数患儿仍要定期更换支架,患儿平均更换胰管支架次数为3.21次,最多者达到8次,提示PD患儿在胰腺慢性纤维化后很难完全治愈,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患儿的精神负担及家庭经济负担。这迫切要求我们消化内科医师、儿科医师提高对儿童CP、PD等疾病的认识,从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并进一步探究早期诊断策略及最佳的内镜干预时机。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镜诊治儿童胰腺分裂伴慢性胰腺炎的长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