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传染病预防
秋高气爽,天气渐凉,适逢十月。温馨提示:要做好个人防护,谨防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肺结核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性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秋季天气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加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力下降,人们易患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流感一般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咳嗽、畏寒、流涕、鼻塞、咽痛、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儿童流感有时伴有胃肠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拉肚子等。
一般情况下,病程一周左右,少数人遗留咳嗽症状,部分老年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往往引起重症或死亡。
我们应该这样做:
1、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轻掩口鼻的卫生习惯。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
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患者,必须接触时,应配戴口罩。
3、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停课或离开工作岗位,避免接触他人,同时应及时就医。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十月正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期,请市民尽可能去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学生等,预防流感发生。
二诺如病*感染
秋季气温下降,诺如病*感染高发。该病可通过粪—口途径、污染物污染、摄入受到污染的食物和水、呕吐物飞沫经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传染性强,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或单位传播。
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托幼机构、学校人群密集,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感染诺如病*会出现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的表现,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症状,每日腹泻多达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在感染人群中,儿童患者多出现呕吐症状,成人患者则腹泻较多,一般病程为2-3天。
我们应该这样做:
1、日常生活需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对于高发人群,尤其是低龄儿童,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保持良好的食物卫生,要喝开水,彻底煮熟食物(特别是贝类和海产),减少校外餐厅就餐,保证处理食物的人员和用具清洁。
3、学校和幼托机构要加强晨检和日间健康巡查,做好日常消*工作,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对出现相关症状者要立即在校园临时隔离,并妥善处置呕吐物,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
提示:
诺如病*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药物,通常可自愈,一般给予补液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方法对症处理。
三水痘
概念: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力强,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部分病*可潜伏于神经细胞内,多年后复发出现带状疱疹。
主要症状:水痘患者临床上常以发热、全身分批或同时出现散在的红色斑疹、丘疹、水疱、结痂为典型特征。
传播途径: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
传染源:水痘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2)教室和宿舍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整洁。
(3)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也不去患病学生宿舍串门。
(4)对患病学生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5)接触过病人的学生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四肺结核
概念: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侵犯肺脏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杆菌可侵犯全身几乎所有器官,但以肺部最常见。
主要症状:发热最常见,多为长期午后低热,部分病人有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夜间出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最常见,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多为痰中带血。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传染源:痰中带菌的肺结核病人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源。
肺结核的预防:
(1)发现可疑症状,立即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确诊后按要求接受正规治疗和隔离。
(2)做好人群密集场所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必要时空气消*。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严禁随地吐痰、不可面对他人打喷嚏或或咳嗽,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住口鼻,纸巾焚烧处理。
(4)餐具煮沸消*或用消*液浸泡消*。
(5)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营养、睡眠充足,增强免疫力。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属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
腮腺炎病*抵抗力如何?
腮腺炎病*属于副黏病*科副黏病*属的单股RNA病*。其抵抗力低,紫外线、甲醛和56℃温度均可灭活,但是4℃时能存活数天。
流行性腮腺炎怎么传播?
早期患者及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性腮腺炎有哪些症状?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颔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有时可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腮腺炎病*除侵犯腮腺外,还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18-24月龄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一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麻腮风疫苗)。
(2)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4)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
(5)彻底清洁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
(6)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人群。
六麻疹风疹
麻疹和风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两者的传染源均为感染病*的患者,通过飞沫传播,且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极易在人群中暴发流行。由于尚无针对两种疾病的特效疗法,麻疹和风疹消除的根本在于预防性接种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从而阻断病*的持续传播,达到区域性"消除"的目标。
麻疹和风疹的鉴别诊断:
麻疹和风疹的预防接种的具体措施:
1、主动免疫注射:所有易感人群均应注射。初次免疫年龄一般为8月龄,此时来自胎盘转移的母体保护性抗体已基本消失;如果有暴发流行的可能,适当可以提前至6月龄注射,在满8月龄时再注射1次。产生抗体能力因人而异,约85%的婴儿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注射效果与初次免疫抗体阳性率相关,一般注射后2周出现抗体,1月龄时抗体浓度达到高峰,之后2~6月龄逐渐消减,但维持一定水平。初次免疫后一部分婴儿在4~6年后抗体全部消失。目前再次免疫注射年龄规定为18月龄,可以使得初次注射接种失败的儿童保护效果达到95%以上。对于接触麻疹患儿的易感人群或麻疹开始暴发时的高危人群,可以在72h之内进行应急免疫注射,且接种时间越早越好。
2、被动免疫注射:对于孕妇、小于6月龄婴儿和免疫系统损害等不宜接种麻疹疫苗的特殊人群,在接触MV后应于5d内进行被动免疫注射10%人免疫球蛋白0.25ml/kg体重。一般被动保护期为1个月左右,此后再接触麻疹患儿仍需再次注射。
总之,目前在麻疹和风疹的防控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加强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监测和提高疫苗预防接种率,将有助于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最终实现麻疹和风疹消除目标。
秋
冬
病
*
注
意
防
护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