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胰腺肿物伴肝内多发病灶原以为的晚期癌症,
TUhjnbcbe - 2021/12/7 18:47:00
李从悠 http://m.39.net/pf/a_7357147.html

图文来源:医学界外科频道

今日夜急诊介绍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入院后她的CT、磁共振和ERCP检查结果似乎都将诊断指向了胰腺癌肝转移!然而,兜兜转转,终于找到致病“真凶”,令医生们大跌眼镜。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9岁。主诉:发热、皮肤和巩膜*染7日。现病史:患者7日前出现发热,皮肤和巩膜*染进行性加重,伴乏力、食欲减退。否认恶心、呕吐和腹痛。否认体重减轻、排便习惯改变。既往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平素服用氢氯噻嗪、洛沙坦和辛伐他汀。个人史和家族史:否认深静脉血栓、血液高凝状态、肝脏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否认传染病患者及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家族病史。查体:皮肤及巩膜可见*染,右上腹压痛。未及脾脏肿大、腹水和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升高(白细胞计数16.92×/L,C-反应蛋白29.70mg/L);肝酶升高(谷丙转氨酶77U/L,谷草转氨酶U/L,γ-谷氨酰转肽酶IU/L,碱性磷酸酶IU/L);肝功能异常(总胆红素11.90mg/dL,主要为直接胆红素升高);肾功能异常(肌酐1.8mg/dL);血清淀粉酶U/L。影像学检查:由于急诊没有超声检查,因此进行了腹部+盆腔CT平扫,提示胆囊结石,未见胆道明显扩张,胰腺轮廓模糊,胰周脂肪局部浸润性改变(图1)。考虑胆结石和急性胰腺炎。

图1:CT平扫提示胆囊结石,胰腺及胰周脂肪浸润性改变。A.冠状面B.横断面

诊治经过患者由急诊室转入外科病房接受观察,在未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体温下降,但*疸持续。考虑到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明显,于是进行了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结果显示胰头和钩突呈球状,信号不均;肝内多发异常信号,考虑转移性病灶;胆总管远端狭窄,胆道扩张(图2)。

图2:MRCP显示:A.肝内多发异常信号;B.胰头球状,信号不均。

此时患者癌胚抗原(CEA)水平正常(2.09ng/mL),CA升高(90.9U/mL),CA升高(59.2U/mL)。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在患者住院的第10日再次进行CT扫描,显示肝脏有多处低密度病变,胰头异常密度灶。肝内胆管和胰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8-10mm。在第14日,进行了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远端胆总管狭窄,考虑胰头恶性肿瘤,伴肝转移,与CT检查结果相符。然而,患者否认体重减轻,同时胆汁淤积情况在住院期间有所改善,这些发现与胰头恶性肿瘤的初步诊断似乎不符。随后,安排患者接受超声内镜(EUS)进一步检查,并拟对胰腺进行取材活检。EUS显示门静脉内有血栓,肝内多发病灶,最大的一个直径达5cm。考虑诊断为化脓性门静脉炎,肝脓肿。值得注意的是,在左肝叶有一线状实性病变,超声引导下经皮对其进行穿刺取材送病理检查。病理学:左肝穿刺物为一枚6mm的丝状碎片,确认为鱼刺。追问病史,患者承认在几周前吃过鱼。此时,诊断终于明了:化脓性门静脉炎,多发性肝脓肿推测致病过程为患者误食鱼刺,导致消化道穿孔,鱼刺迁移至肝脏,导致门静脉炎和多发性肝脓肿。后续治疗:1.进行血培养;2.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使用抗凝药物;4.血培养结果显示中间型链球菌培养阳性,抗生素治疗方案立即改为头孢曲松。预后及随访:入院1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嘱出院。出院建议:使用依诺肝素60mg抗凝治疗≥6个月。医院随访,目前状况良好。经验总结1.病种复习化脓性门静脉炎是指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化脓性炎症反应,是一种腹腔感染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门静脉炎发病率降低,很少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而恰恰是其非特异性的症状和较低的临床
1
查看完整版本: 胰腺肿物伴肝内多发病灶原以为的晚期癌症,